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3年05月24日

炉霍县积极培育智慧农业

助力乡村搭上“发展快车”

植保无人机、耕作机助力“智慧农业”。

◎甘孜日报实习记者 罗文婕 文/图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指出,要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全面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同步”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炉霍县大力优化农业结构,将机械化生产、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用于农业生产,积极培育智慧农业、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全面机械化的“高原粮仓”

走进炉霍县虾拉沱镇虾拉沱村,上月刚种下的青稞种子,在五月暖阳的照耀下破土而出,嫩芽一簇挨着一簇在春风中摇曳。不远处,数台“铁牛”在地里来回穿梭,开沟、施肥、播种、覆土,一会儿的工夫,一块待播的土地就已完成全流程耕播。

“我们今年的种植目标是9240亩,从平整土地、撒肥料、播种、田间管理到收割,全程都是机械化。”说话的是炉霍鲁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刘海婷,这个来自河南的汉子2021年因种植绿植与炉霍结缘,带着一家老小扎根炉霍县虾拉沱镇,依托自己多年在青海种植青稞的经验和渠道,潜心在虾拉沱发展青稞种植产业。

2022年,刚到炉霍不久的刘海婷在虾拉沱尝试承包了2000亩地,其中1000多亩地种植油菜,800多亩地种植青稞。“小试牛刀”的他经过一年辛苦耕耘,每亩地产生了1500元左右的效益,除去地租、人工工资等支出,一年下来有了40余万元的收益。这给他扩大种植面积增添了十足动力,于是今年“大手一挥”,直接包下虾拉沱镇近一万亩的土地,还引进大型农机,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

“机械化种植不仅比人工种植速度快、效率高,还能大大节约成本。”刘海婷告诉记者,就拿田间管理的除草为例,日常一亩地除草需要至少两个小工花费200余元人工费,而机械化除草不仅时速快,平均投入成本一亩地不到6元,大幅提升了每亩地的产能效益。

“今年肯定能够突破200万元的小目标。”虽然青稞种子刚种下,但刘海婷对今年的秋收充满信心。

离开炉霍鲁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后,记者被一块插着数十个标签的种植田吸引,上前询问了解后得知,这是一块青稞大比武田,也是新品种展示田。这块土地下面种植了42种来自西藏、青海、云南、甘肃、四川等地区的青稞品种,希望能够通过试种评比,筛选出适合本地产量、品质、特性最佳品种。

炉霍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打造炉霍县“鲜水金谷”,促进该县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炉霍县不仅围绕川西北高原农牧循环生态发展区“高原粮仓”定位,建设万亩青稞商品粮基地和千亩青稞良繁基地,还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和习惯,积极探索和挖掘不同青稞品种是否在该县能够越冬且提质增效。如今,该县最终探索出“冬青稞+饲草”的种植新模式,“一年一熟”转为“一年两收”模式,突破“地产上千斤,收入破千元”的目标。

据悉,炉霍县下一步将以充古乡阿都村、各汝村、青卡村开展的青稞革命试点为契机,在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组织形式和发展方式上全面探索实践,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富裕。

“飞地”模式促城乡深度融合

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飞地经济”成了我州不少县(市)探索共富之路的关键词之一。对于炉霍县而言,依托炉霍“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推进的“党支部+专合社+集体经济+农户”的股权量化“4+”飞地经济模式,实现了从“产业”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构,为该县探索之路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5年,炉霍县成功引进甘孜州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炉霍县注册成立“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共整合资金1.69亿元,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300个,其中飞地大棚259个。“我们签订了15年的合同,每年按照每个大棚3万元的分红支付。即使我们亏损,也一样支付。”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方丽说。按照“脱贫户优先、全民受益、共享红利”的原则,园区明确了每年每棚保底分红3万元。除此之外,园区自建立以来,除了带给园区所在地的村民流转土地收入以外,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168个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当地群众不用出远门即可增加务工收入。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县依托“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的“飞地”园区实现集体经济分红共计3054万元,带动全县139个行政村9868户,43013人增收,户均增收1699.43元。第一季度全县蔬菜产量达625吨,园区占比75%。产值达到了187.5万元,第二季度力争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