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佐 文/图
清雅入骨,花瓣如纱如翼,却片片相连,风雪弥漫中,花叶舒卷的曼妙和傲然绽放的气魄惹人怜爱——绿绒蒿,扎根在雪域高原幽谷峻岭中,柔美、娇小的植株,在冰川前沿和雪线附近“生命禁区”迎风怒放......
初见此花,是今年五月底在触及云端的德格县阿木拉牧区:眼前一条清晰整齐的雪线从山腰划过,在草甸、冰川间的流石滩缝隙迸发出惊艳震撼的生命奇迹。而这,与德格县公安局“牧区警务”的坚韧品格如出一辙。
跋涉60多公里 铺设迁徙坦途
迁徙,遵从大自然规律的史诗般的生命旅行,亦如生长在雪线上的绿绒蒿,在高寒缺氧的蛮荒之地顽强生长。
德格县阿木拉牧区,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延绵的草原铺成一片葱绿。牧民群众逐水草而居,这里每年都会上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循环轮牧场景。100多户牧民,近7000头牦牛,几天时间内要全部迁徙到夏季牧场。2020年7月,一场浩浩荡荡的牦牛迁徙壮观场面震撼全网,德格公安骑马护航当“保镖”的故事首次冲进网民视线,“牧区警务”在长达60多公里的迁徙线上,为牧区群众铺设坦途。空旷深远的大山,粗重的呼吸,还有清脆的马铃声……“牧区警务”在一步一脚印的迁徙线上培根铸魂,赓续忠诚血脉:为生命迁徙护航,也为了向牧民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助力“牦牛经济”提质增效。
蜿蜒崎岖的牧道上,前仆后继;山水间,一曲迁徙牧歌在回荡。依偎大山,延续着祖祖辈辈的游牧生活,35岁的布拥回忆说,从15岁开始,他每年都扮演着牦牛迁徙的领路人角色,谈笑间,布拥脸上的皱纹堆叠在一起,这份迁徙带来的烙印分外显眼。“你看,警察都来帮忙了,我们的增收致富更有保障了。”布拥朝同行的牧民笑着说。
水草丰美的夏季牧场是牦牛抓膘增壮的良好场地,“牦牛经济”是牧民群众的富裕之路。“不仅要保护好我们的牧民,也要保护好邻县牧民,牧场平安才能增收致富。”每年6月底,驻守在牧区的德格公安人,马蹄声从平原直上云霄,辗转跋涉在德格、白玉两县长达40公里的交界线,守得换季转场的平安和谐,也守出了“零纠纷”。
坚守海拔4500米夏季牧场
守护忠诚与信仰
德格县城以南,沿着国道317线前行,从柏油路、水泥路切换到泥泞土路,一路冲刺200多公里后才能到达阿木拉牧区折达沟。德格公安“牧区警务”率先在这里开辟阵地,用“警察蓝”守护忠诚与信仰。
寸草皆金的则纳山夏季牧场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每到夏季,160余户牧民连同上万头牲畜一齐迁徙来到山上。帮助牧民搭建帐篷、驱赶狼群,开展治安巡逻、法治宣讲……没有网络,远离城市,“平安迁徙法治宣讲团”每年至少在这里宣讲20余场次,把法治思想带到边远牧区各个角落。天为幕布,地为舞台,扎根沃土,忠诚为民。两个月时间,在冬天和盛夏间来回切换,“巡逻线仅单边通行就需要6个多小时,若出发晚了点,返回时几近天黑。”“平安迁徙法治宣讲团”成员谈起每天风雨无阻的巡逻工作如是说。在这里,民警还帮助牧民群众做着看家护院、捡牛粪、割饲草等家务事。“换季迁徙,警察跟我们在一起,什么事儿都替我们想到办到。”德格民警的贴心服务赢得了牧民群众一致点赞。
阳光下,紫外线毒辣;阴雨中,劲风刺骨。每年五月,这里都会迎来放牧与虫草采集的“双丰收”,但在此之前,牦牛都不愿意过来栖息。这一信息告诉我们:这里雨僝云僽,是不适宜人类生活的地方。
这里,打火机很难打燃,没有煤气罐,也用不了电炒锅,烧牛粪做饭是生存秘诀;这里没有厨师,也没有洗衣机,自己动手是生存哲学;这里,没有新鲜蔬菜,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净水装置,饮用水全靠自然沉淀。此外,狂风随时能把人掀翻在地,缺氧导致头疼欲裂难以入眠,身临其境才能真切体验到荒野求生的极限考验。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被困难吓倒的人。这里虽然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但坚守就是德格公安“牧区警务”最清澈的信仰。近年来,德格公安人凭借着骨子里的坚持和韧劲,以心血为墨,打造了德格阿木拉“牧区警务”样板,守得牧区人草畜和谐共生,书写出平安护航暖心文章,在康巴大地法治考卷上答出一个又一个坚守与平安“双向奔赴”的标准答案,雕刻下超燃“中国红”背后人民公安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