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3年06月13日

市域社会治理的“甘孜经验”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利民 通讯员 谷才霞

巍峨的雪山、巨大的冰川、广阔的牧场、古老而肃穆的寺院……美丽、圣洁,是人们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最深刻的印象。这片土地上的瑰丽图景,除了得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离不开人们的悉心呵护和有效治理。

甘孜地处川、藏、滇、青四省交界处,是汉藏经济文化交融的重要纽带。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甘孜直面治理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创新“民族团结进家庭”工作机制、探索“因情设网、应时建格、格随人走”的流动网格模式、组建“马背服务”队伍等,致力于打通源头到末梢的全程治理,为探索涉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了“甘孜经验”。

“民族团结进家庭”机制 末梢治理深入到户

“吃饭了吗,志玛?这两天身体怎么样?”正在岭戈村开展走访工作的益西泽仁遇到了自己对口联系的志玛一家,便熟络地交谈起来,志玛的孩子最近到附近的城里打工去了,益西泽仁对此很关心,再三叮嘱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任何事,一定要跟自己联系。

益西泽仁是甘孜州委政法委维稳防邪指导科科长,另外,他还担任甘孜州委政法委对口联系村——岭戈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岭戈村的每一户家庭,都有甘孜州委政法委的干部职工对口联系,我的联系户有4户。”益西泽仁介绍,干部职工要通过定期走访、电话、微信等方式随时关心了解联系户的生活情况、听取他们的诉求、解决他们的困难,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要将政策宣讲、法治宣讲带入每一个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浸润,也逐渐改变着这个村落的面貌。2022年2月,岭戈村被四川省、甘孜州平安建设领导小组评为了省级平安村和州级平安村。

在甘孜,像岭戈村这样治理效果明显、和谐之风盛行的村落不在少数,他们都得益于甘孜州创新建立的“民族团结进家庭”机制:通过建立全州公职人员全覆盖联谊户籍家庭常态机制,将全州6万余名干部职工联系26万余户农牧民群众和僧人家庭,让干部职工真正融到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位,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

“民族团结进家庭”的推行,在治理沉疴陋习、矛盾纠纷“防未然”等方面效果显著,此外,政法部门还依托“洞噶波”“甘孜绿芽”“平安驿站”“正义雪莲”等政法法宣品牌,积极推进“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思维“进家庭”活动,培养家庭“法律明白人”26万余人,开展法律服务1.3万次,出台便民措施360条,有效提高家庭成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依法维权能力,形成“学法人人受益、守法处处和谐”的社会风尚。数据显示,“民族团结进家庭”的推进,让全州矛盾纠纷排查率、化解率、满意率实现提升,信访总量下降17%,连续五年重大突出涉稳案(事)件“零发生”,社会治安群众满意度持续保持全省前列。

“流动网格+伴随式服务”模式

让治理跟着群众走

甘孜理塘县,虫草远近闻名。作为甘孜州南路地区最大的虫草产区,理塘县虫草采集点多达200余个,采集人员达4万余人。每年的5至6月是虫草采摘的最佳季节,来自四面八方的采集人员涌入理塘县,各大采集点一时热闹非凡。在白雪皑皑的群山中,无数帐篷有序排列着,犹如盛开的鲜花点缀在雪山下,帐篷顶上鲜红的党旗猎猎飘扬,成为一道绝美的风景线。

“这些帐篷就是我们‘流动网格+伴随式服务’的具体呈现形式之一,我们整合了虫草产区党员群众力量,建立38个临时党支部,并以10户为小组成立流动网格小分队280个。”理塘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潘强介绍,为解决因人员大规模聚集和流动带来的人员管理难、矛盾隐患防控难、社会治安维稳难、森林草原防火难、产区信号通联难等一系列问题,理塘县依托流动网格,在虫草松茸采挖临时聚居区建设帐篷党支部、帐篷综治站、帐篷警务室、帐篷医疗点等站点,帐篷综治站点成为社会治理的“前线指挥所”,千名干部群众随万人虫草大军,进山开展“伴随式”服务管理,与群众同吃同住,将社会治理触角有效延伸到群众身边。

目前,针对虫草采集这一流动群体,甘孜州已在全州范围内的虫草采集点建立综治站点872个,实现“群众在哪里、综治就延伸到哪里,虫草采挖点在哪里、基础就夯实到哪里”的目标。

由于甘孜州牧区分布广,半数以上基层群众逐水草而居,(紧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