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记者 周燕/文 王继祥/图
6月,播种没多久的青稞田里一片嫩绿,孕育一年的希望,给炉霍县充古乡带来一片生机。
“我们乡托管了4000亩土地,其中个体农民入股土地2634.79亩,集体土地1365.21亩。过去真不敢想。”在充古乡大都村,充古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拥格拉吉告诉记者。
拥格拉吉的这番感慨,源自今年该乡实施的三村合一土地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今年以来,充古乡结合“133”产业发展思路,推进三村合一土地改革,在阿都村、青卡村和各汝村,以农户承包土地的确权亩数入股方式与联合合作社签订托管协议,联合合作社找第三方公司签订全程机械化种植协议,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规模效益,既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又为特色农业发展探出新路。
充古乡种地成本高,收入仅能满足温饱,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谁来种地”成为困扰基层干群的一道难题,粮食安全受到挑战。
“地里石头多、地块分散,以前不觉得麻烦,因为没有机械化,村民都是牵着牛耕种。很多时候只能‘看天收’,收成很差。后来,村里外出打工的人逐渐增多,耕地撂荒渐增。”拥格拉吉告诉记者,外出务工挣钱成了充古乡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种地的意愿越来越低。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土地碎片化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田地太碎了,很多地方收割机下不去,收一户的青稞,往往要跑七八个田头。” 拥格拉吉告诉记者,在路上浪费掉的油钱,不仅使农户付出更高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农机使用效率。
“去年,我们到虾拉沱镇虾拉沱村,看到数台机械在地里来回穿梭,开沟、施肥、播种、覆土,不一会儿就把一大块待播的土地完成全流程耕播。”拥格拉吉说,“通过学习文件和实地考察,我们的眼前一亮:原来还可以这样种地!”
“村里发展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土地问题。”拥格拉吉说,“三村合一、小田变大田”犹如关键的棋子,一子落下后,激活了土地,搞活了全局。
2022年,拥格拉吉同村“两委”干部在阿都村、青卡村和各汝村召开村民大会,围绕三村合一土地改革,向持反对意见的村民讲法律、讲收益、讲感情。
“从法律上说,多开的地也是集体所有,不存在所谓‘荒地’。”拥格拉吉在入户宣讲时说,进行三村合一土地改革后,会深耕农田,打破了不同地块的等级区别,今后的收益只会更高。
“三村合一土地改革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若是因为一两户不愿意就搁置了,伤感情更伤钞票。”拥格拉吉坦言。
通过前期宣传动员,3个村的村民都对三村合一土地改革举手赞成。随后,充古乡成立了联合合作社,开始调整测量土地,并让撂荒地、田边地坎等成为联合合作社集体产业、集体收入,激起改革“一池春水”。
“最直观的好处是土地变多了。”拥格拉吉告诉记者,经过重新丈量,统筹解决了农户承包地块四至不清、面积不实等问题。同时,小田变大田后,由于减少了垄沟、生产路、闲置地等无效面积,让在确权中流失的撂荒地、田边地坎等成为了联合合作社集体产业和集体收入。
“3个村的4000亩耕地由联合合作社全程托管,联合合作社同第三方公司签订全程机械化种植协议,公司提供了耕、种、管、收、售全程农事托管服务,全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拥格拉吉说,机械化种植不仅比人工种植速度快、效率高,还能大大节约成本。
青卡村村民米多拉姆平时在外打工,土地托管给了联合合作社。“今年的种子、农药、化肥又省下一大笔钱。多亏了三村合一土地改革,投票赞成是对的,村干部没骗我。现在我还能当‘甩手掌柜’。”米多拉姆高兴地说,她家的地全部托管给了联合合作社,每亩地一年500元的托管费,还安排她到第三方公司务工,每天给她120元左右。还有集体收益分红,让她的日子越过越舒坦。
“我把地交给联合合作社来‘打理’,就能长期安心外出打工,他们也可甩开膀子大干了。”青卡村村民更确生龙告诉记者,他的女儿在县城读书,妻子长期在陪读,现在他也可以去县城一边打工挣钱,一边陪伴照顾妻女。
据介绍,土地托管的农户每亩每年享受500元的托管费,并在联合合作社统筹安排下解决村民务工、集体收益分红,联合合作社按照每亩600元代管服务费支付第三方合作公司,按照协议公司土地预产量要达到每亩400斤并返还给联合合作社,在此基础上的增产和增产奖补由联合合作社及第三方共同收益,实现双赢目标。
三村合一土地改革在充古乡的生动实践,有效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要素的有效、高效流转,不仅给家家户户带来更可观的收入,还给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深厚土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