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实习记者 冯丽娜 赖强 文/图
●白云缭绕着青山,果树掩映着村庄,家家小别墅,户户观景房,人人都有代步车……位于大渡河畔的泸定县烹坝镇黄草坪村,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已从昔日贫穷落后的高山穷村蝶变成富足美丽小康新村,全村56户210人家家种苹果,“雪域野农”苹果品牌声誉驰名中外,2022年户均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如今,黄草坪村的村民们正用勤劳和汗水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一幅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李春明:
“云中园”的致富带头人
“黄草坪村有今天这么大的发展变化,李春明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如果没有李春明,黄草坪村不可能有今天的新面貌。如今村里户均年收入10多万元,大家的住房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变,家里光装修就在十万元左右,一点也不比城里面差。”黄草坪村村民葛璐感慨地告诉记者。
黄草坪村是典型的高山村,30年前的黄草坪,土地贫瘠,村民只能靠天吃饭,以种植玉米为生。灾荒之年,村里大多数人家都要到隔河相望的岚安山上亲戚朋友家借玉米、土豆之类的粮食来续命度日。
1983年,初中毕业的李春明回到农村,打破了祖祖辈辈种玉米为生的传统,开始试种花椒、桃子、李子、核桃、苹果等农作物。经过10多年不断的摸索、总结,到90年代初,他家种植的苹果喜获大丰收。村民看到种苹果比种玉米赚钱,大家都开始在房前屋后、田埂边、山坡上种起了苹果。
“刚开始种植苹果的时候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李春明总是毫无保留地把种植经验传授给我们,再加上县里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给我们宣传、讲解,大家的苹果种植技术日益提高。”黄草坪村村民葛璐说,李春明还组织大家外出参观考察,学习苹果种植技术,现在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是种植苹果的行家里手。
2007年,村里成立了“泸定县黄草坪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全村农户以承包土地、经济林木作为股本方式加入到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雪域野农”,开拓线上苹果销售渠道,让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在李春明的带领下,经过20多年的发展,黄草坪村种植的苹果凭借品质优良、色泽浓郁、果香四溢、口感极佳,逐渐声名鹊起,成为全村人的“致富果”。
“致富果”发展
“钱”景广
泸定县黄草坪村海拔在2000米左右,目前已经发展了近1000亩高原苹果种植基地,那么“云中园”的苹果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李春明告诉记者,黄草坪村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生产的苹果不仅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糖酸味浓,还有耐储藏的优势,果实上市的时间一般比平原地区晚,销售时间从9月持续到来年的2月,苹果价格在8元至12元不等。特别是在海拔1800—2200米地区,产出的苹果质量最佳,受到很多消费者喜爱。现在村里还在计划将苹果产业进一步做精做细,打造高品质的“有机苹果”。
“现在我们村里的苹果是出了名的,很多外地收购商都慕名而来,根本不愁卖。”黄草坪村村民葛洪强说,他们家现在种了30多亩苹果,年收入有30多万元。
如今,高原苹果不仅成为了黄草坪村响当当的“名片”,也是当地和附近村镇农户的“致富果”。黄草坪村家家种苹果,全村苹果种植达1000亩,年产量达150余万斤,年收入达600万元,户均收入10多万元,苹果收入占人均收入的90%以上。黄草坪村还因地制宜,利用荒山种植仙桃1000余亩,年产量5万余斤,进一步拓宽了致富增收渠道。目前,泸定县发展苹果种植约1万亩,年产量4000吨左右,年产值2000余万元。
通村路助力产业
驶上“快车道”
要致富,先修路。2012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泸定县制定高半山扶贫政策,通过交通三年“攻坚”,一条5米宽的硬化水泥通村路修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前。从此,黄草坪村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以前村子不通公路,种植技术也落后,很多农作物的生产、销售全靠人背马驮。”李春明说,公路通了以后,黄草坪村到县城的车程只要二十分钟左右,种出来的苹果可以源源不断地销售出去,同时,大家去外面考察交流,学习经营理念和苹果种植技术就更方便了。
据了解,2014年,黄草坪村完成新村建设,合作社在项目资金、技术培训上得到县里的大力支持,在县里扶贫项目的推动下,全长2.6公里、总投资70多万元的产业路再次落地黄草坪,成为全乡第一个把道路修进果园的村子。
“如今,人背马驮的运输模式已成为过去式了,自从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我们就再也不愁苹果卖不出去了。”村民李德林告诉记者,路通了以后,家里修起了房和车库,还买了新车,现在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据李春明介绍,下一步,黄草坪村还将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整合临近村子的土地和资源,将苹果产业打造成为更多村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金元宝”。
仲夏时节,漫步在蓝天白云下的黄草坪村,一个个鸡蛋大小的苹果、枇杷挂满枝头,扑面而来的果香味沁人心田。放眼望去,山谷间一团团云雾缠绕在大山峭壁间,山脚下,大渡河犹如一条青色的绸缎,欢腾的河水正述说如今黄草坪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