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3年06月30日

吴融:战尘飞处上琴台 二年征战剑山秋

◎许永强

青山隐枕湲 无人寄惆怅

吴融生活在唐僖宗与唐昭宗时期,生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诗书礼仪之家,家风厚朴。从16岁时初涉科场,矢志不渝地坚持赴考,长达二十余年。直到龙纪元年(889年)39岁时才登进士第。

一次次的落第让吴融深感痛苦,他写了不少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出潼关》:“重门随地险,一径入天开。华岳眼前尽,黄河脚底来。飞轩何满路,丹陛正求才。独我疏慵质,飘然又此回。”先写潼关之险及四周的华岳与脚底的黄河,暗示来往的不易,后写明主丹陛求才,是以这么险要的关隘也不乏人往来,只是“我”才疏学浅,与江山社稷无益,只能黯然神伤地哪来哪回。落第东归途中所作的《渡淮作》:“红杏花时辞汉苑,黄梅雨里上淮船。雨迎花送长如此,辜负东风十四年。”红杏花开的时候“我”离开长安,黄梅雨落的季节“我”坐上南渡淮河的船,雨迎花送,次次如是。诗人每每怀抱中第的希望前来,却一次次希望破灭无功而返,如此往复已有十四年的时间,这落地东归,总是在相同的时节,眼前也尽是相同的景色,这种感官上的重复与心境的重复叠加,触动了诗人,让诗人陡然发觉自己在过去十四年的时间里只做一件却竟然没有达成的事,表现出诗人怅然若失与深深的无奈。

吴融还有众多表达相似感情的诗作。《雨夜》中“未明孤枕倦,相吊一灯愁”愁苦孤寂之感溢于言表。《岐下闻杜鹃》《岐下闻子规》《西京道中闻蛙》等也是如此。虽然常常有痛苦感受的表达,诗人却又时时在千里奔波求取功名的路上,甘愿承受痛苦也不放弃仕途追求。

参加科场应举期间,吴融先后在松江与皮日休、陆龟蒙相识,参与两人的唱和。身处动荡不安的晚唐社会,很多文人志士选择了隐居的生活,陆龟蒙就是一位隐士。吴融身处其中,参与其中,与皮日休、陆龟蒙的唱和诗也以写景状物,情感以闲适隐逸为主。《祝风三十二韵》一诗中详细地描述了吴融在江南一座草堂的隐居生活,“中又值干戈,遑遑常转徙。故隐茅山西,今来笠泽埃”可知由于战事不断,吴融迁移茅山隐居笠泽(今苏州太湖边的长洲)。隐居山中所作的诗雅致清幽,情感闲远疏离。“小亭前面接青崖,白石交加衬绿苔。日暮松声满阶砲,不关风雨鹤归来。”青崖白石,绿笞松声,一幅清幽之景;“万事鯈然只有棋,小轩高净簟凉时。阑珊半局和微醉,花落中庭树影移。”一人棋局,饮酒微醉,花落之间时间悄然逝去,尽是闲散之情。山林之中,目之所及,物静人闲,长居喧嚣俗世中的人怎么会毫无所感呢,又怎么会没有吟咏之辞呢?“秋雨空山夜,非君不此来。高于到溪雪,一棹到门回。”友人来访,诗人流露出欣喜之意,甚至颇有一种久居山中,深感寂寞,想念俗世渴望与人交谈,而竟然就真的盼来了一位友人时惊喜快慰的感觉。

虽然有“只此超然长往是,几人能遂铸金成”一类的超然之语,但吴融最后还是义无反顾地挥手山林,踏入仕途求取之路。《山居即事四首》(其一):“桂树秋来风满枝,碧岩归日免乖期。故人尽向檐宫折,独我攀条欲寄谁。”前两句是山中秋景,已经可以见得其心绪的低落,后两句则几乎是直白的愤懑之语,相识之人中蟾宫折桂的不在少数,如今我在这山中攀枝摘叶,又有何人可以相送呢?故人尽数得胜科场,自己却始终不能如愿,诗人身处山林之间,却依然视此为一大憾事,念念而不能忘。

万里从军时 客愁夕阳知

文德元年(888年)春,唐昭宗继位。阆州(今四川阆中市)刺史王建上表请求朝廷新派西川节度使,愿为新节度使效力。昭宗任宰相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并下诏召陈敬瑄回京任神策军左龙武统军。陈敬瑄不但抗命,还准备向韦昭度开战。王建率兵攻打陈敬瑄,战火隔绝了贡举。昭宗任韦昭度为西川行营招讨制置使,作为讨伐陈敬瑄的主帅,刚及第的吴融即被韦昭度聘为掌书记。

吴融有一首诗《赴职西川过便桥书怀寄同年》记的就是这次赴任:“平门桥下水东驰,万里从军一望时。乡思旋生芳草见,客愁何限夕阳知。秦陵无树烟犹领,汉苑空墙浪欲吹。不是伤春爱回首,杏坛恩重马迟迟。”苏州的平门桥下水依旧向东流去,诗人离家万里赶赴军中,虽然时时回望,却已经看不见故乡了;如今我经过这长安的便桥,不禁想起了那熟悉的家乡的桥。心中的身处客乡之愁又何止天边的夕阳知道呢,天地万物都与能知晓我的感受;偌大一个长安城,烟锁秦陵,浪拍空墙,一派愁云惨淡;我不是因为伤春悲秋的小情绪而脚蹰不前,但若非是皇恩深重,我必定不会这样远离家乡,奔波在外的。诗先写思乡念远的情绪,但“杏恩深重”则将全诗的意味拉回了身负皇恩、一心思报上:虽然思念家乡难以自抑,还是选择踏上征途,则忠君之事的意念较之前面渲染众多的思乡之情应当是更为坚定。

然而,满腔热情一身抱负的吴融并没有获得韦昭度的赏识。在韦昭度幕中之时,吴融草诏的公文都不能合于韦昭度心中所想,多不被采用。这对于从文笔闻名于世的吴融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嘲讽,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吴融就托韦昭度的亲密代为传达了一段语气十分之谦卑的话。吴融写到,有幸恭列幕宾之中,自知仅有文字可以为上公所用,所以虽然也知道自己技艺拙劣,却一直用心尽力制文,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说我写的东西韦公能够满意的,这着实让我忧惧不已。先极写自己的用心于此,这是摆给韦昭度看自己的态度是绝没有问题的,然后写用心于此上公却不受用时心中的忧惧之情,这实际是央告韦昭度告知不满意自己所拟公文的原因试图作出修正的意思,整段表达用语措辞将自己放得很低,将韦昭度抬得很高。在韦昭度指出吴融所拟的公文个人色彩太浓重的问题之后,吴融随即做出了相应的修正,自此以后,他所制的公文果然能令韦昭度满意了。根据韦昭度提出的问题所在,吴融所作的相关修正其具体的内容摒弃个人的风格,同时行文上向着韦昭度的风格靠拢。这对于一个已经有自己风格的文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吴融果断地这样做了,看不出纠结与反感的情绪,可见吴融对于仕途官场的执着是远甚于其作为诗人对于自己艺术风格的坚持的。

吴融有一首《追咏棠梨花十韵》:“蜀地从来胜,棠梨第一花。更应无软弱,别自有奸华。不贵销为雾,难降绮作霞。移须归紫府,驻合辑丹砂。密映弹琴宅,深藏卖酒家。夜宜红蟮照,春称锦筵遮。连庙魂栖望,飘江字绕巴。未饶棘点薄,兼妒雪飞斜。旧赏三年断,新期万里赊。长安如种得,谁定牡丹夸。”这首诗是吴融离开蜀地三年后写的,诗人对于棠梨花印象深刻,落笔细致,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既然如此喜爱,当时在成都却没有成诗,采用追咏,可见吴融对在韦昭度幕中工作多么勤奋,以至于因公废私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