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3年07月14日

杵坝茶仓遗址:渴望从明朝走到今天

种满玉米的茶仓遗址。

历经风雨的茶仓墙垣。

掩映在绿色中的茶仓外墙。

记者在茶仓遗址。

◎本报记者 王朝书

张磊 文/图

在邓明前老师的陪伴下,记者终于见到了距离泸定县城约4公里的杵坝茶仓遗址。

该遗址,记者第一次听说,是从董祖信老师那里。

董祖信老师曾到过茶仓遗址。为了确证,2015年6月19日,他和泸定县上几位文化专家及县文物局相关人员,特意带了相机、皮尺前去考察。经实地考证和对当地90多岁村民的走访,确证了那处残垣断壁,即是杵坝茶仓遗址。该遗址,是茶马古道的有力证明。

当天,听董祖信老师讲述,那遗址总面积达800多平方米。800多平方米,即相当于10套80多平方的房屋。由此可想,当年茶仓的大及存储茶叶量的惊人。董祖信老师说,该茶仓曾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因此,才修建得这么大。

茶仓,所在地方叫杵坝。杵坝,位于大渡河西岸,在两条河上河、下河之间。董祖信老师讲,沿村子后山经磨河沟、上松林,翻哪吒顶、大盐井到海船石,合雅加埂古道,可到打箭炉即今天的康定。这条道,平时走的人不多。但茶马互市的年代,当雨季,河水猛涨,雅加埂古道海船石以下因山崩水打(冲),道路中断,打箭炉的茶叶供应成了问题时,就得启用此道。背夫们背着茶仓中所储茶叶,沿此道将茶叶送进打箭炉。有应急路,可通打箭炉,保障涉藏地区群众茶叶所需,是杵坝茶仓修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缘由之二,是茶仓所在位置,即使河水暴涨,也不会受到影响,可以确保茶叶安全。所以,人们选择在杵坝修建茶仓。

茶仓的修建,跟当时土司间的矛盾也有关系。茶叶,解放前,在涉藏地区,可以说,和话语权紧紧相关。谁掌握着茶叶,谁就掌握了主动。杵坝茶仓修建之前,明朝万历年间,位于大渡河下游的沈边土司和大渡河上游的大坝一带的当地豪强发生冲突,沈边土司损失巨大,为反击,沈边土司决意封河,即禁止茶叶从沈村大渡河渡口运出。而沈村渡口是茶叶进涉藏地区的必经点。沈边土司的回击是有效的。两个月后,当初不可一世的豪强们不得不低头,向沈边土司认罪。此次事件,给了大坝豪强们一个深刻教训。为了打箭炉及周边民众不再因沈边土司封河而造成茶叶供应的紧张和人心恐慌,同时少受财、物上的处罚,大坝一带的强人和打箭炉茶商,在向沈边土司赔罪时,共同在杵坝修了储茶仓库。当沈边土司同意暂行开河,先放行残茶时,他们即组织人手,将茶包运过河,背到杵坝茶仓储存起来,从而打箭炉所需茶叶源源不断地运输。

茶马互市,是民族交流与融合的有力写真。然而,在岁月流逝中,茶马古道上,不少遗迹都不可避免地被湮没。

6月10日,因对泸定一段历史的考证,记者和邓明前老师来到杵坝村。从泸定县城乘车到村子附近下车,随后,走山路进村。一路,可见果子熟透的枇杷树、桑葚树,还有正开着黄色花朵的仙人掌。

杵坝村,是记者第一次进入。尽管,记者是泸定人,但泸定全境却未曾走遍。杵坝村,即是记者过去未曾涉足的地方之一。因此,杵坝村的一切,对记者来说,都是未知的。

当天,邓明前老师告诉记者,在杵坝村,有一个石头,上面有60多个拐杵窝。这样的石头,在今天,人们难以轻易看到了。今天,人们外出,几乎都行走各种快捷通道。而要到泸定曾经的茶马古道,如化林坪飞越岭,实在要架个势。所以,要亲眼实证茶马古道上曾经的遗物——拐杵石,是不容易的事。而杵坝村,居然就有一个如此大的石包,遍布着拐杵窝,实在让人惊喜。不过,寻找大石包却是难的。

杵坝村的土地,是沙地。当天,走在村子里,邓明前老师介绍,村子里人们对土地不断改造,以求出产更好。因此,对田里的石头会清理或移动。所以,大石包也会和他记忆里的样子不同。当天,记者和邓明前老师沿着他记忆中的发现,走了两条路,都还没看见大石包,害怕大石包会被人在改良土地中,被炸毁了。幸好,在邓明前老师反复寻找后,终究找到了大石包。原来,它被人翻了个身,但完好。曾经的痕迹,依然能清晰辨别。当天,邓明前老师还量了大石包顶部最大的拐杵窝,深大约3厘米。此窝,可证明由杵坝村往后山进沟这条茶马古道的存在。

看到了大石包,邓明前老师很高兴。因为,不远处,就是茶仓遗址了。

6月10日,天气晴朗。杵坝村田地里的玉米已经很高了。尽管村子移民搬迁,但人们依然舍不得祖辈耕耘的土地,依然会回去耕种。在地里种上玉米、花生等。

在邓明前老师的带领下,记者沿小路往大渡河方向而行,不久即看到一面石头砌成的围墙。邓明前老师说,那即是茶仓遗址了。

茶马古道,其实,对记者来说,很多故事,还都只是记在书里的。真实的实物,看到的并不多。如茶马古道上的锅庄,记者也只是听说。听闻,其实,很难让人将历史具体化。茶马古道,对记者来说其实概念大于内容。很难切实感受,那段藏汉民族间用茶叶、用马匹、用汗水相互交融的岁月。

当天,经邓明前老师讲述,记者看到了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见证——茶仓。它,证明了确实茶叶由泸定运输到打箭炉。拐杵窝,能证明的是,人们背运东西由那条路经过,但背运的是什么,则无法直接证明。而如今,茶仓,却能直接说明,背运的,就是茶叶。所以,茶仓,是茶马古道不可或缺的证物。

2015年,泸定县文物局工作人员和董祖信老人等人,对茶仓进行了考证。可是,从2015年至今,茶仓遗址依然处于无人看管状态,甚至连一个标识也没有。当地人,在围墙里种上玉米。如果,没有熟悉历史的邓明前老师介绍,记者完全无法将那些长长的围墙和古老的岁月联系起来。

从明朝至今,杵坝茶仓已经过了600多年的风雨。

6月10日,走进茶仓遗址,记者不仅为围墙的长而惊奇。这样长的围墙,可以想象当初储存茶叶的多以及当年泸定茶马古道上的热闹。

当日,在邓明前老师的介绍下,记者脑海里,关于泸定县茶马互市的那段历史终于全部清晰了。由此明白了,茶仓的重要性。也看到它真的不能湮没。它该在今天以及在以后,告诉后人茶马古道上的故事。

当日,走出茶仓后,邓明前老师又带领记者向下走,不远处,竟是红军长征时,毛主席曾休息过的一棵古树。树上缠着红布,也钉着一块牌子,牌子上记着树龄。

看到古树,邓明前老师和记者不禁对茶仓遗址的未来有了设想,即将红军文化与茶马古道文化相结合。巧的是,茶仓与“红军树”相距如此近,正好打造。如果,将红军文化与茶马古道文化相结合,定会是泸定的又一道靓丽风景。

离开泸定后,记者的心里久久难以平静。记者相信,让茶仓遗址重新焕发生机,不仅是几面在风雨飘摇的围墙的渴望,更是今天人们的渴望——因为,过去,是人存在之家。没有过去,何来现在?没有过去,何来未来?

期盼,不久的将来,杵坝茶仓遗址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