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铁钧
《红军长征记》是一部纪实文集,收录了40多位亲历长征将士撰写的回忆文章100篇、计50余万字,全书以质朴无华的语言、真挚亲切的叙事、感人至深的情节,真实记述了长征的艰苦历程和原始场景,彰显出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必胜信念。
通览《红军长征记》可见,长征行程中,领袖的言行和鼓舞贯穿着全书的每个章节,让人感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激励: 过草地时,昼夜温差巨大,尤是风雨寒夜,是红军情绪最低落的时候,时任纵队副司令员的邓发在《雪山草地行军记》中写道:“时将夜半,红军的最高领袖毛泽东、朱德来了。他们两人都穿着士兵一样的衣服,将手提着的包袱垫于地上便坐下了,毛泽东即开始讲几年来红军作战的经验。在他的谈吐之间,没有一点骄傲之气。”
霜天瑟月、寥野苍茫、篝火熊腾,官兵们忘记了饥饿、寒冷,围坐在敬爱的领袖身旁,聆听教诲,犹如一幅气势轩昂、温馨舒人的画卷,勾绘出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从容。
在红军心目中,朱德总司令不但是优秀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慈祥、善良的长者。过草地时出现粮荒,他亲自带队去挖野菜。时任军委干部科科长的周士第在《还不算空手》中写道:“总司令借来铲刀、提篓和口袋,亲自率领一个由炊事员、警卫员共10余人组成的小组去采集野菜。回来后,总司令把采摘的60多种野菜用水滋养起来,整齐地排列在学校的操场上,让大家知道什么野菜可吃什么不可吃。”
总司令的关怀让官兵的信心倍增,各连队纷纷展开挖野菜竞赛活动,保证了部队战胜粮荒。
红军长征途中,处处恪守群众纪律,每个细微之处都凸显出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时任1师1团长的张山震在《瓮中之役》中写道:“红1军团行经古蔺时,吃了老乡家的粮食,主人不在家,便留了钱和纸条,说明原因,还特意交待后续部队:这家老乡的粮食,已经被我们吃了一些,剩下这些不要再动了,以防老乡回来买不到粮食,没饭吃。”
红军在行进中,常遭国民党飞机的袭击,敌机知道红军没有防空武器,每次都超低空扫射,致使许多官兵壮烈牺牲。面对火力凶猛、狂妄无忌的敌机,有些战士产生了悲观绝望情绪。时任红四师政治部主任的张爱萍观察发现,敌机每次袭击前都要盘旋几圈,他命令部队把机枪、步枪集中起来,对敌机密集开火,这办法果然奏效,他在《休矣飞机》一文写道:“嗡嗡的声音又在天空响起来了,正向道州城前进的红五师第十三团的队伍,在一声号音下迅速的荫蔽起来。防空部队也占领了阵地,机枪、步枪同时开火,打下一架709号战斗机。”
击落敌机的消息在红军中迅速传开,指战员们士气倍增,各部队纷纷组织起“高射机枪队”,不到一个月时间击落敌机6架,敌人以为红军有了新式防空武器,吓得再也不敢超低空袭击。
长征途中的许多自然现象、世风民俗、建筑古迹等也都被红军记载。时任军团政治部秘书的童小鹏在《禁忌的一天》中,讲述了红军在广西深山遇到被惧为“瘴气”的经历,解析了形成“瘴气”的自然原因,为当地人破除了千年迷信和恐惧;时任中央政府秘书的谢觉哉在《卓克基土司宫》中,刻画了藏族宫寨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凸显出藏族人民的聪颖智慧和勤劳勇敢等。
重读《红军长征记》中鲜活真实、撼人魂魄的故事,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了长征慷慨悲壮、不屈不挠的英雄壮举,更深刻地领悟了人民军队不惧险阻、不怕牺牲的勇猛顽强和革命精神,犹如站在历史的节点上,阅读一部红军将士用信念和意志书写的华章典卷,仰望一座中国共产党用初心使命熔铸的铁血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