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讯 7月31日,记者从州农牧农村局获悉,今夏,中国作物学会大麦(青稞)科技志愿服务分队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京在我州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期间,于炉霍县虾拉沱镇一处海拔3200米以上的沙滩水沟旁考察时,发现2棵非农田环境下自然生长的“野生”小麦,其中一棵处在苗期还未拔节,另一棵主茎与分蘖生长发育差别很大。其茎秆较细,主茎已经抽穗,处于籽粒灌浆早期阶段;有1个分蘖已经抽穗,正在开花授粉;另外2个分蘖还处在孕穗期。
据了解,“野生”小麦株高约80厘米,小穗着生比较稀疏,短芒、颖壳尖长,开颖授粉,主茎穗下节特别长,地上部只有3个节间,茎秆壁很厚、空腔较小,韧性极强、不易折断、极抗倒伏。该“野生”小麦的发现可为研究小麦在野生环境下的自然进化提供素材,也为我国小麦育种提供了抗倒伏种质。
记者 李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