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宇
《花木间的智慧:民族植物学自然笔记》是国内民族植物学领军人物龙春林教授的最新力作。书中,作者以自然笔记的方式,记录了他多年行走边疆,就民族植物学这一新兴的学科,展开田野调查和理论研究的用心诉求,将西南地区十个少数民族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所展现出的智慧,以及他们在认知、识别、命名、保护植物资源上所作出的努力,尽遣于笔端。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常年生活着彝、瑶、傣、苗、侗、壮、基诺、哈尼、独龙、纳西等少数民族。他们在长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许多植物都具有利用价值,也因此积累了许多关于植物方面的知识。为了获得更多丰富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揭开西南少数民族兄弟爱花护木的秘密,作者和他的研究团队,深入茂密的山林,实地踏访了这些植物的栖息地。在了解它们复杂多变的生长特性的同时,一并搜集和整理了众多少数民族与这些生态植物结缘的故事。专业化的讲解,辅以意趣盎然的典故传说,一扫之前凡科普书必单调乏味的刻板印象,用既注重科学性、又兼顾趣味性的双重视角,让本书变得既好看又耐读。细细品咂《花木间的智慧》,在获得相关博物学知识涵养的同时,对少数民族在认识、开发和保护植物上所表现出的敬畏意识,尤感欣慰。赏心之余,紧跟龙春林探幽的步履,穿行于温婉质朴的字里行间,堪称一场愉悦的纸上旅行。嗅闻着纸页间微微散发出的淡淡馨香,咀嚼着书里书外平俗易懂的生态释义,浏览着那一张张氤氲着草木之香的博物图片,入脑入心中,不由对书中所诠释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渐渐有了全新的体悟。
作者在科学性和趣味性两方面的解读,忙而不乱,井然有序,显示出很强的专业素养。他将每一个少数民族单列成章,逐一讲解他们在各自的地域,与一众植物相识结缘的过程,分享他们在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上一些好的做法及经验,予人深长的教益。毋庸讳言,珍视大自然的前提,是对包括植物在内的自然界,要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在这方面,西南少数民族深谙此理。面对门类繁多、葱茏生长的绿色植物,他们早已摒弃了之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思维,转而视这些生灵为人类的知己和朋友,以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与它们建立起了和谐相处的关系。彝族人珍爱马缨花、地涌金莲,基诺族人钟情版纳黄瓜、杰波花,哈尼族人醉心跳蚤草,独龙族独恋董棕,纳西族人情系鸡豆凉粉、竹叶菜,傣族人最喜石梓花、铁力木,瑶族人仰慕粘膏树。一路盘点下来,不禁让人心生欢喜,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心仪的植物,它们就像一种精神图腾,深深地烙印在这些虔诚的子民们心中,并走进火热的现实世界。有的以艳丽的颜色,装扮着他们的生活;有的以爽心的口感,丰富着他们的餐桌;有的以光彩的形象,激励着他们向上攀登;还有的伸出一双绿色的“大手”,为他们遮风挡雨。这里有许多人没见过或叫不上名来的植物,有山清水秀的旖旎风光,有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有街头巷尾不起眼的美食,还有那回不到过去的缕缕乡愁……
这场赏花惜木的生态行旅,让人悠悠想起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诗句。千百年来,花草树木与人们始终同舟共济、砥砺前行,留下了许多人间佳话。在这方面,少数民族同胞在与植物的彼此依存中,同样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智慧。他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开掘植物自身的价值,让一株株看似寻常的植被,在他们的悉心调教下,接连给人们带来安祥福祉。如驰名中外的瑶药中最具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类药材,以及已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瑶族药浴,乃至作为热带特色植物典型代表的菩提树等,都是少数民族兄弟用心发现与用情培植的结果。
本书是意义不凡的博物学读本。通过作者朴实无华的讲述,旨在让蕴藏在亿万父老乡亲中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释放,也呼唤着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中,让花木间的智慧,变成整个民族的智慧,凝心聚力中,共同期待把我们生活的家园,打造得越发美丽青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