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2023年6月24日,四川省“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印发指导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023年工作计划》。
《计划》明确了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景区恢复、农业产业、商贸流通等项目建设,持续加快海螺沟景区配套设施重建,累计完成投资7.8亿元。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景区内大部分基础设施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沿山而建的景区公路,被地震造成的塌方体掩埋,成为“绝壁”,海螺沟景区内设施设备受损3905个(处),游客中心设施设备受损371个(处)。
“震后,这里的边坡整体土质松散,稳定性很差,所以我们采用了钢花管注浆加固的处置方式,既能提高岩体强度,也能起到抗滑支挡的作用,能更有效地提高边坡的安全稳定系数。之前我们已经喷过几次种植土,目前整体长势良好。”手指向前方,海螺沟景区道路项目负责人刘霖超介绍。
刘霖超表示,为建设与环保“两手抓”,沿线所有隧道都采用“零开挖”方式进洞,将涌水、污水分流后进行处理并循环利用,洞渣也实现加工再利用,尽可能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减少施工现场扬尘,项目部还严格控制车速,在搅拌站、隧道等固定区域设置喷淋设施进行降尘,设置环保专班对沿线道路进行清扫,同时配备了10台洒水车,在沿线设置多处取水点,保证及时取水洒水,减少扬尘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重建路上还为景区内的珍稀树木“让路”,在省林科院、林勘院专家指导下,避开珍稀树木设计路线,并对红豆杉、连香树、康定木兰等濒危植物进行了专门保护。而针对在设计征地红线内普通树木如白皮松、桦树、云杉、冷杉等,则将直径在30厘米以上的大树进行移栽,数量达200余棵,其中有2棵大树的直径在1米以上。
对海螺沟景区而言,交通恢复重建只是第一步,利用灾后恢复重建契机,对旅游业进行提档升级,更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中之重。
聚焦业态提升“要事”,打造大贡嘎旅游圈“新样板”。海螺沟景区立足打造“世界知名旅游镇”发展定位,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统筹推进贡嘎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磨西老街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创建工作,按照“一年有序恢复、两年基础提升、三年全面开放”进度要求,立足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丰富新消费供给,培育兼具文化特色、年轻化、沉浸感、互动强的文旅新业态,重塑海螺沟国家5A级旅游景区品牌,主动担当,积极打造“千面贡嘎”“极地贡嘎”“神奇贡嘎”等文旅品牌,努力成为大贡嘎旅游圈“新样板”。
紧盯景区恢复“大事”,重构休闲度假“新模式”。海螺沟以灾后重建为契机,以争创“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世界级旅游景区”为目标,整体推进交通条件和接待设施升级,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旅游资源整合和路线打造,民族文化保护和新文化注入,标准规范和品牌树立等重建路径,依托特色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使“旅游途径地”变为“旅游目的地”,重构休闲度假新模式。
目前,海螺沟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磨西天主教堂毛泽东同志住地旧址修缮保护等全部进场施工,储备提升类项目28个,已启动海螺沟景区游客中心、滑雪场、龙华山景区、磨西老街4个项目前期工作。
围绕民生保障“实事”,点燃产业重振“新引擎”。海螺沟景区积极融入“世界极高山地户外体验之旅”“藏羌彝文化走廊之旅”等旅游线路规划,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对标国际化旅游服务标准,挖掘消费新增长点,为产业重振点燃“新引擎”。
同时,积极筹备景区恢复开园事宜,实现灾后重建和旅游发展“两手抓,两手硬”,牢牢稳住旅游业“压舱石”,针对涉旅从业人员就业困难、收入减少等问题,开发公益性岗位102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74人,促成200余人次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帮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积极帮助市场主体争取灾后重建政策,累计授信15972万元、发放贷款8175万元,惠及各类市场主体200余家,景区已恢复经营户173家、酒店74家、商贸流通业140家,持续注入产业发展“动力源”。
下一步,海螺沟景区将以夙夜在公、夙夜兴寐的决心和姿态,时刻擦亮年初立下的“军令状”,一仗接着一仗打,全力确保年度灾后重建目标圆满收官,努力把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