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3年09月07日

习近平的长江情怀

(上接第一版)

2020年以来,长江干流水质连续3年保持Ⅱ类。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恢复向好,“微笑天使”江豚频频露脸;在长江消失多年的鳤鱼出现频次快速增加;“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鲚重回洞庭湖产卵……

三峡集团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黄桂云至今难忘那一刻: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峡大坝左岸坝首考察。她和同事向总书记汇报了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和珍稀植物保护情况。

“你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得到总书记的肯定,坚守长江珍稀植物抢救保护一线20多年的黄桂云内心十分激动。

“我向总书记承诺,到‘十三五’末,我们保护的特有珍稀资源性植物品种将达到1000种。”黄桂云说,如今这一数字已达1380种2.98万株。

在左岸坝首绿地,习近平总书记挥锹培土,亲手植下一株珍稀楠木树。

如今,这株楠木树已从7米多长到近10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正在大江南北扎根生长。

(二)

在中国版图上,蜿蜒奔流的长江,如一条横贯东西的轴线,联结起锦绣中华。

“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深刻体现着发展和保护的辩证法。

“化工围江”,是困扰长江的“顽疾”。习近平总书记对解决这一问题高度重视。

2018年4月26日,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看到新华社一篇报道反映,位于长江‘九曲回肠’石首段的一家临江化工企业,产业规模居世界前三,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但也是排污大户,严重污染问题多年难以解决,周围群众苦不堪言。这两年环保部门动真格严查,开出2700多万元的长江流域‘史上最大环保罚单’,倒逼企业关闭污染严重、难以改造的生产线,投入约1亿元引进行业最先进的治污装置,不仅解决了多年的污染问题,而且推动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一举两得。”

总书记提到的这家企业就是楚源集团。

“建设一流环保企业”,如今的楚源集团化工园内,一幅醒目标语展现着企业全新的定位和目标。

清空岸线一公里内的生产区,持续投入2.06亿元进行环保改造,优化生产工艺,关闭污染大、能耗高的10多条生产线,成为湖北省第一批全国碳交易试点企业,同时开发绿色颜料产品,进军生物医药和化工新材料领域……痛定思痛,加快转型,楚源集团正在涅槃新生。

贯彻新发展理念,一场深刻变革随着大江奔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

新旧动能转换,关键靠创新。

在合肥参观安徽创新馆,指出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通过视频察看贵州“中国天眼”现场,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走进武汉光谷,嘱托“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南京的紫金山实验室,提出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

创新潮涌,长江沿岸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迸发强劲发展动能。

“2013年7月21日,星期天,中到大雨”——退休快十年的顾强生,一直保留着当年的这本笔记。

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考察。码头上风大雨急,总书记卷着裤腿,撑着雨伞,边走边问:“内地港口是不是发展潜力很大,到东南沿海的集装箱多吗?”

“60%是外贸箱,40%是内贸箱,内地港口很有潜力。”时任武汉港务集团总经理顾强生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按照总书记指明的方向,阳逻港如今已开通各类集装箱航线20余条,实现“航运向东入海、班列向西入欧”,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

重庆两江新区果园港,江岸线上,16个5000吨级泊位依次排列,130万平方米的堆场上一片忙碌。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此考察,要求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仅几年时间,这个传统内河港口变身“世界的中转站”,货物通达100余个国家和地区300余个港口,大大拉近了我国西部内陆与世界的距离。

新时代的中国,新时代的长江。

通江达海,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化视野擘画新时代万里长江图:

深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统筹陆海开放,扩大沿边开放,打造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开放走廊,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码头考察,详细了解港区情况和复工复产情况。

全球疫情冲击下,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不久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的重大战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沿江省份着力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

东部,长三角一体化腾飞;中部,长江中游城市群崛起;西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勃兴……长江潮、中国潮、世界潮交融激荡,新时代长江气象万千。

(三)

夏日高原,碧空如洗,长江源区正是水草丰美的时节。

搬迁安置,休养生态。包括长江源在内的三江源地区,多年来累计安排约10万农牧民通过易地搬迁等方式过上安居生活。

“从前住帐篷、睡地上、点羊油灯,现在住新房、睡床上、家电齐全……”看着窗明几净的客厅,青海格尔木长江源村村民申格总会想起7年前的情景。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申格家,详细了解他们一家的生活情况,申格兴奋地介绍从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沱沱河地区搬迁到新家园后,家里生活的巨大变化。

“你们的幸福生活还长着呢”,总书记的话让他心中更暖。

人民生活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

万里长江见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

湖北省宜昌市许家冲村俯临长江,景色秀美,是“坝头库首第一村”。入夏以来,这里的家庭旅馆一房难求。

“5年前,总书记来过我们村。”村支部书记谢蓉记忆犹新:2018年的春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考察。沿着宽敞的村道进村,在村委会广场边,总书记走到正在便民洗衣池洗衣服的村民中间,高兴地同大家拉起家常。

村民们告诉总书记,过去是在江边洗衣服,现在村里建了洗衣池,用上自来水,污水也集中处理,这样既照顾到生活习惯又很环保。

“日子过得好吧?”习近平总书记问。

一位白发如雪的老人,笑着回答:“非常好!”

笑声里,总书记对大家说:“看你们日子过得好,我高兴!”

“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许家冲村的群众向着美好生活奋斗,从“移民村”变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一年吸引游客10多万人次,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8年增加近两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万里长江见证,“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

巍巍黄鹤楼,滔滔长江水。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武汉保卫战打响。

“武汉人喜欢吃活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组织供应”,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走进社区看望居民,细致的叮嘱温暖人心。

人民的安危冷暖,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放在心上。

2020年入汛后,长江、淮河、巢湖等一度处于超警戒水位。炎炎烈日下,习近平总书记辗转奔波。

“我这次是专程来看望灾区乡亲们,看看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到脚下的泥土里,习近平总书记质朴的话语温暖人心:“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

巢湖大堤上,总书记亲切看望了在抗洪中牺牲的三位同志陈陆、甘磊、帖克艳的家属。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你们的亲人也是我们的亲人,是祖国和人民的亲人,他们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每当危难时刻总有英雄挺身而出,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你们要把工作生活安排好,保重身体,以最好的方式来告慰他们。”

万里长江见证,“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

几个月前,安徽省马鞍山市,陈兰香的劳务公司签订28.4万元的保安保洁服务合同,仅上半年公司合同金额已超去年全年。这个昔日的渔民“三姑娘”笑得合不拢嘴,上岸后的她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

2019年,当地启动长江干流、重要支流渔民退捕转产。“靠江吃江”20多年的她和成千上万的渔民一起上了岸。上岸干点啥?当时的她一片迷茫。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马鞍山市薛家洼考察,强调“长江禁渔也不是把渔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关工作做细做实,多开发就业渠道和公益性岗位,让渔民们稳得住、能致富”。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人民的愿望,总书记牢记在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70多年前,解放战争最后一场大战役在长江边展开。在人民群众支持下,人民解放军一举突破国民党反动派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

2020年8月,安徽合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重温那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烽火岁月。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长江之歌,由人民谱写,为人民唱响。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四)

文化如水,水脉亦文脉。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一次次,习近平总书记凝望着长江,思考着长江,用心用情推动着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

相距20年的两次探访,意味深长。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良渚遗址调研,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印证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23年7月,四川广汉。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代表党中央祝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落成使用。

“通天神树”、青铜纵目面具、青铜鸟足神像……熠熠生辉的器物,从长江、黄河流域文明母体中脱胎而来,令人思接千载。

“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习近平总书记感慨。

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一部长江文化史,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灌溉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橹声欸乃,评弹悠扬。位于苏州古城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见到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从祖母、母亲、她和女儿,苏绣这门技艺,在这个家庭已传承四代。

卢建英深研刺绣30多年。飞针走线间,一幅“太平鸟”图案栩栩如生。

“这样一个作品,要花费多长时间?”总书记问。

“有的要一年。”卢建英答。

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两年多前,同样在江苏,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

重庆奉节,一代代文豪巨匠在此留下不朽诗篇。如今,当地努力打造诗词文化品牌,千年“诗城”魅力彰显。

安徽安庆,古皖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交相辉映。当地出台办法建立专门制度,推动修缮和保护历史建筑,对文化街区实施连片保护性利用。

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启动;2023年7月,《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公布……殷殷关切化为一项项切实举措,推动长江文化赓续不绝。

茂林修竹、古井桂树、肃穆祠堂……位于四川眉山的三苏祠——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承载着千年文思、家国情怀、中华文化。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一路走一路察看祠内建筑、陈设、楹联、题记,不时询问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情况。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

通古达今,与时俱进是长江的品格。

望大江上下,习近平总书记指明历史的经纬:“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

奔腾向海,开放包容是长江的胸怀。

在长江入海口的上海,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

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共同富裕示范区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到同共建“一带一路”统筹衔接……承载新使命,长江浩荡前行。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一首《长江之歌》随着奔腾的长江之水,唱响未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新时代的长江正奏响新的澎湃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