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3年09月26日

赤壁怀古千年悠(上)

◎楚江舒

苏轼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父母的悉心培育,加之自身勤奋好学,遂博通经史。少时的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立下了以身许国的志愿。

苏轼年幼时,父亲苏洵进京赶考,考不中也不回家,而是四处游历,所以教育孩子读书的任务就落到了苏轼母亲程氏的身上。程氏读书不多,但却深明大义,在教育孩子方面颇有远见卓识。

据说一次,程氏教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士,性格刚正,品行清廉,他主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专权,终遭党锢之祸,死于狱中。被捕前范滂与母亲诀别,声称自己不孝,其母深明大义,说:“儿今日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亦何恨?”年幼的苏轼读到这便问母亲:“孩儿若要做范滂一样的人物,母亲允许吗?”母亲说:“你若能为范滂,那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这句看似寻常的激励帮助苏轼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年从政后的苏轼,一直致力于革除时弊,且有一说一,从无畏惧。自然,在这方面也吃亏甚多。

透过历史烟云,可以看见苏轼的志存高远却换来了事与愿违,一生飘零。入仕以后,苏轼一直遭到新党与保守党的打压。乌台诗案,几置死地。但他仍希望驰骋沙场,“千骑卷平岗”“会挽雕弓如满月”……十足一个怀揣报国热忱的赤胆忠心英雄。

在今日凭吊三苏祠时,人们眼中的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迁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当时的黄州可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人们在今日凭吊这位文学巨匠之时,也会发出这样的疑惑:“难道其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尝尽人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人生境界也在各个阶段逐渐升华。也正是因为这些逆境,才得以塑造出一个完美饱满的让后人推崇的伟岸形象。

在黄州的日子久了,苏东坡的豁达逐渐形成。在雪堂的墙上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警示,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

出舆入辇,厥莲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峨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即使在今日,这四句话也有着很深刻的现实意义。通过四警东坡谆谆善诱地告诫自己和人们:出入都乘坐车子,就是麻痹瘫痪的兆头;常住幽深的住宅、清凉的宫室,就是伤寒和中暑的媒介;贪恋女色、沉溺情欲,就是摧残性命的利斧;甜食脆物、肥肉烈酒,就是腐烂肠子的毒药。苏东坡想告诫人们的是: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这也揭示了一个哲理,那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今天,我们来看苏东坡,当时之所以他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持有了这种幽默的看法,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即使后来他被贬谪到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却对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其幽默、诙谐的言行可见其达观的处世态度。要么适应环境,要么改变自己。对苏东坡来讲,其适应能力之强,其豁达乐观精神足以炳耀文史。

尽管屡遭贬谪,苏东坡始终是江山风月永恒和忠实的发现者和拥有者。比起李白、刘禹锡吞山吐岳式的豪迈,苏东坡一改“相看两不厌,独坐敬亭山”的怀才不遇,以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蹉跎感叹,在黄州苏东坡的达观是平实的。可以想见,他脚下踏着的不是盛唐的土地,而是偏安一隅、国力积弱的宋土,所以他的豪迈更加不入流俗,愈加高远卓越。

在黄州,耕作之余的苏东坡觉得他劳而有获,心中甚是欢喜,他写到:“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在黄州通过自我耕作,苏东坡一家现在衣食足堪自给,也基本心满意足。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苏东坡是一位把独立精神推向极致的文人。不论革新派还是保守派当权,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明知会触怒权贵、祸殃己身仍不移矢志,其魄力在当时不乏阿附逢迎的封建官场中称得上是凤毛麟角。同时,也正是这种思想、见解、人格上的真正独立,铸就了苏东坡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同时,他也是一位把乐观精神推向了极致的文人。在黄州物力维艰的条件下,他苦中作乐,自己耕种、造房、筑水坝,与农夫相契、渔翁同舟、樵夫共歌……后来,在海南岛,由于远离陆地,物资更加匮乏,生活更为艰难。据记载,要很长时间才能吃一次从羊骨头缝里剔下来的肉屑。加之年事渐长,亲友远隔天涯,一般人是很难撑下去的,可这位少年得意、才华惊世的大文豪硬是就撑了下去。连剪脚趾甲这样的琐事,他也品出了其中的乐趣。这让我想起了在茫茫酷寒之地,所渡过的13年,也正是不缺乏这种乐观精神。今天,我们来瞻观苏东坡的乐观,已经不是文人失意时的一种平常姿态,而是一种宝贵品格,犹如明月皎洁、褶褶生辉。他不同于李白,在诗酒中放浪形骸,寻求解脱;他也不是杜甫,在困厄中痛心疾首,做苦行僧。对苏东坡来说,我们能看到他就是一个人,一个实实在在、可亲可敬的人,他把所有的浪漫诗意和宇宙人生的思索都建立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上,像平常人身边那一位位眉眼毕现、个性鲜明的邻居和亲友。可以说,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苏东坡的这种乐观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文人。从张岱、梁实秋、汪曾祺等许多大家的散文中,都可以看到苏东坡的影子。入得了世才出得了世,随得了俗方脱得了俗,苏东坡堪当此誉。

当时,黄州也就是个偏远苦寒的小地方,但是苏东坡在这里拥有了无限的闲暇时光、美好的风景人物、敏感的想象构思……对于一代大文学家的他来说,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收获。可以对月夜倾心,能够对美酒痴醉,也可以与江水相伴,还能对庄稼期盼……在黄州,这些大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习俗,让苏东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趣味,使得他在黄冈的日子也逐渐有了美满舒服,甚至是那一点点“小确幸”。在庄稼已种上,不去忧思金钱财务烦心的时际,苏东坡开始享受黄州乡村生活,以及在这里的每一个日子给他的快乐与幸福。颇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味道,让人无限感念。想必,当今人沿着大江、大河,甚至是G318线到黄冈,你是否也能拥有这份快乐与幸福?

苏东坡在黄州有一群朋友,像他一样可以把时间自由挥洒,而且还和他一样,虽然身上金钱不多,但是空闲不少。这些人之中,有奇特无比的李尚,若不是苏东坡笔下记载他睡量之大,后人便会对李尚茫然无知了。据记载:午饭之后,朋友正下围棋时,李尚便到躺椅上一躺,立刻便能酣然入梦。旁人下了几盘之后,李尚翻个身说:“我刚睡了一回合,你们战了几回合了?”苏东坡在他的札记里说:李尚在四脚棋盘上用一个黑子独自作战。“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此等生活真是睡梦丰足,堪似欧阳修的一首七绝那样美: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耐客思家。

雪堂的台阶下,有一小桥,横跨一小沟而过,若非下雨,沟内常干涸。雪堂之东,有高柳树一株,再往东,有一小水井,中有冷泉,颇清冽,是苏东坡一家当年取水处。往东的低处,有稻田、麦田、桑林和菜圃,另有一片大果园。他处种有茶树,是从邻近友人处移来的。也许在今人看来,苏东坡的这种生活是一种让人向往的日子,但在当时其确实实实在在的被谪居于此。

在农舍后面是远景亭,位于一小丘之上,下面乡野景色,一览无遗。当年,苏东坡的西邻姓古,有一片巨竹林园,枝叶茂密,人行其中,不见天日。苏东坡就在此浓阴之中,消磨长夏。

在黄州的日子里,苏东坡已是真正耕作的农夫。在和友人孔平仲的一首诗里,他说: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平生懒惰今始悔,老在劝农天所直。

沛然例赐三尺雨,造物无心怳难测。

四方上下同一云,甘霪不为龙所隔。

蓬蒿下湿迎晓耒,灯火新凉催夜织。

老夫作罢得甘寝,卧听墙东人响屐。

奔流未已坑谷平,年苇枯荷恣漂溺。

腐儒粗粝支百年,力耕不受众目怜。

破陂漏水不耐旱,人力未至求天全。

会当作塘径千步,横断西北遮山泉。

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

明年共看决渠雨,饥饱在我宁关天。

谁能伴我田间饮,醉倒惟有支头砖。

诗句结尾处的问话让人无限感叹,一朝闻名天下的大才子苏东坡居然也能写出如此接地气的乡野诗句。

有一段日子,久旱不雨,后来下了雨,苏东坡和农人一样快活而满足,他写诗以和:

沛然扬扬三尺雨,造化无心阮难测,

老夫作罢得甘寝,卧听墙东人响履,

腐儒奋粮支百年,力耕不受众肾价,

会当作活径千步,横断西北这山泉,

四邻相率助举杯,人人知我囊无钱。

在黄州的日子长了,慢慢地苏轼不再孤寂了,从各地赶来拜访探视的朋友渐渐多了。叶梦得在《避暑录话》里记载,苏轼在黄州,每天早上起来,如果没有客人到访,就自己去拜访朋友,“设一日无客,则歉然若有疾。”试想,作为一被流放到此的犯官,能够聊以慰藉的除了诗书和劳作之外,还有三五好友、知音能够畅叙也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