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3年10月27日

稻城赤土乡

非遗阿西土陶 助力乡村振兴

◎甘孜日报记者 周燕

泥沙入手经抟埴,光色便与寻常殊。四处可见的泥土,在火焰的洗礼下,蜕变成精巧的黑陶。来自稻城县赤土乡阿西村的阿西土陶是该县独特的藏族手工艺产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稻城亚丁“四绝”之一。其独特的黑陶烧制技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独具特色的美,在“泥与火”交融的黑陶世界,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觉艺术。

走进阿西村,阿西土陶省级非遗传承人格里正在作坊里和徒弟们一起专心致志地制作阿西土陶,经反复拍打揉搓而变得非常有韧性的陶泥,在他们的手中不断变化,眨眼间,一个茶壶的外形逐渐显露……

“制坯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一关,我们用的转盘不同于拉坯机,需要人工一边转动转盘,一边拿着工具将泥团不断捏、捶、敲、打。这就很考验做陶师傅的手艺了,没有几年功夫是学不成的。”格里说道,土陶从泥到器,需要经过采土、捣土、过筛、混合、制坯等数道工序,在捏、捶、敲、打成锅、罐、盆、壶、瓶后,用碎瓷做出花纹来点缀,阴干烤干,最后架起松柴烟熏火燎,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却饱含着祖祖辈辈劳动人民的智慧,极其考验制陶人的耐心与功力。

“我是跟着我爷爷学做阿西土陶的,30岁开始对土陶感兴趣,自己学习了四五年就出师了。”说到这,格里颇为自豪地感慨道。自己从事阿西土陶烧制已经40余年,时间并没有磨灭他对阿西土陶的喜爱,反而给予了他源源不断的热情,其制作的土陶多为茶壶、茶杯、酒瓮等,以藏族生活用品为主,造型古朴但不乏美观,具有优良的透气性与实用性。

取之泥土,淬火而生。烧制阿西土陶需要先到阿西村山上挖土,这种黏性相当好的土是当地的特产。土陶烧好后不上色,直接就成了成品,十分环保。小鸟、野鸡……这些陶器的造型都来自阿西村的田间地头。格里告诉记者,“别看有些陶器大小形状差不多,可没有两个是一模一样的。我在捏之前会加入本地才有的东西进去。没有特色,就没有价值。”

“我要带领我的徒弟把阿西土陶做得再精细一点,再美观一点,还要开发更多的阿西土陶品种,与市场接轨,满足各种人群个性化需求,让更多的村民通过生产制作阿西土陶产品致富。”格里满怀信心地说。

据介绍,阿西土陶烧制技艺是一种藏族传统土法手工艺,土陶又称藏族黑陶,因其烧制后呈黑色而得名。黑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的余姚河姆渡文化的原始黑陶,其制作工艺在距今4000多年前达到了中国制陶的巅峰状态。

近年来,赤土乡在乡村振兴中把阿西土陶制作技艺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成立了阿西土陶产销合作社,并以“网红公司+合作社+支部+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阿西土陶文创产业,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开发非遗文创周边系列产品。

“在赤土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借助电商平台打开了销路。特别是阿西土陶的首批文创产品茶杯、烟灰缸供不应求。”阿西村村支书多灯说,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有效保护和传承特色非遗项目,让民俗创意继续延续下去,并借助地域文化遗存,推动全域旅游立体式发展,带动阿西村创造经济收入,全面助力当地村民增收和传统手工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