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利益做“乘法” 护水有了更强“原动力”
在巴塘县竹巴龙乡,一条渠道让水磨沟村站上了发展的新起点。
水磨沟村地处金沙江畔,2018年10月,上游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垮塌,过境的洪峰在该村造成了严重破坏。以恢复重建为契机,水磨沟村发挥毗邻国道318线的地理优势,规划建设了景观步道、主题服务区、“水磨乡愁”景观节点等文旅融合设施。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但要吸引更多游客,还需要更有力的资源。2021年,水磨沟村投资挖通一条渠道,将8公里外的温泉水引到村旁,打下产业“锚点”。一家企业闻讯而至。2023年,该企业投资建设的温泉酒店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了18万元的租金收益,每户1750元的分红。
理顺水与产业的关系,带给村民的不光是收入的变化,还有心态的改变。
“以前大家经常往河里扔垃圾,现在旅游产业发展起来,大家都懂得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不仅自己不会乱扔垃圾了,还会主动清理河道中的垃圾。”水磨沟村村级河长朱扎说。
让水与人“利益联结”,构建河湖与人的“命运共同体”,在甘孜各地营造了全社会关注河湖、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
中秋国庆期间,炉霍县充古乡卡萨村的卡萨湖吸引了共8000多名游客。来自各地的游客徜徉在湖光山色之间,搭帐篷、骑马、拍照……但每天傍晚人群散去后,湖边都没有留下一点儿垃圾。
“那几天,我们每天安排乡镇干部和村民志愿者,与保洁人员一起在湖边巡管,在维护湖岸卫生的同时,向游客和商家宣传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负责巡护卡萨湖的卡萨村村级湖长扎西登真告诉记者,虽然是志愿工作,但是村民参与积极性都很高,“中秋国庆的时候游客多,光是在湖边牵马给游客拍照这个项目,每个人就赚了好几千元。保护好环境,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我们的收入才会更高。”
“甘孜水资源丰富,但是每个地方的资源情况、产业基础都不一样。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需要基于地方特色开展探索。”马丽涛说,甘孜州已经完成882条河流、144个湖泊划界,并制定了《“一河(湖)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同时编制了48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一村一品”的建设探索正在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