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春
近年来,藏式“中国故事”文学作品的推进活动如火如荼,包括作品发布、作品研讨会、文学评奖、文学译介等方面,亦极大地推动了藏式“中国故事”的传播,扩大了藏式“中国故事”文学创作的影响力。
在作品发布方面,藏式“中国故事”的传播主要是以集束的形式推出一批文学作品,阶段性地呈现藏式“中国故事”的整体情貌。例如,西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藏羚羊丛书”系列主要以中短篇小说集为主,已出版的有梅卓的《麝香之爱》(2007年)、次仁罗布的《界》(2011年)、万玛才旦的《流浪歌手的梦》(2011年)班丹的《微风拂过的日子》(2013年)等作品,汇集了以上作家多年的文学创作实绩,展现了藏族汉语文学强劲的小说创作势头。此外,青海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了“藏族诗歌丛书”,主要是青海年轻诗人的诗集,包括阿顿·华多太的《雪落空声》、德乾恒美的《吐伯特群岛》、那萨的《一株草的加持》、班玛南杰的《闪亮的结》;四川民族出版社于2017年年底以汉藏双语的形式出版的“藏族青年优秀诗人作品集”丛书,包括白玛央金的《滴雨的松石》(赤桑华翻译)、琼吉的《琼吉的诗歌》(尕藏仁青翻译)、蓝晓的《冰山在上》(夺吉华翻译)、王志国的《微凉》(环更加翻译)、唐闯的《归来者的歌》(夺吉华翻译)、扎西才让的《当爱情化为星辰》(环更加翻译)、刚杰·索木东的《故乡是甘南》(才让公保翻译)、嘎代才让的《西藏集》(昂却本翻译)、德乾恒美的《身体的宫殿》(嘎尔玛泽朗翻译)、单增曲措的《格恰》(嘎尔玛泽朗翻译)。这两套丛书的集中出版展现的是当代藏族文学诗歌创作领域的成绩,体现了藏式“中国故事”的诗歌表达情态。
康巴作家群是当前比较值得关注的作家群体。阿来认为,康巴作家群正是康巴大地上的人们的自我书写者的集体亮相。“康巴作家群书系”目前已出版了四辑,2012年,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第一辑,2013年、2015年、201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二、第三、第四辑,推出了一批康巴藏族作家的作品,展示了康巴藏族汉语文学的“中国故事”的面貌。其中,长篇小说有《风马》《渡口魂》等,中短篇小说集有《刀尖上的泪滴》《秋加的小说》《失落的记忆》《天空依旧湛蓝》等,散文集有《凹村》《遥远的麦子》《拾花酿春》《边地游吟》等,诗歌集有《坐在一个陌生的清晨》《足底生花》《坐享青藏的阳光》《高原上的骑手》《我的骨骼在远方》等。通过批量出版各种文体的作品,康巴藏族作家们加强了交流,展现了实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危机,意识到创作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作品研讨方面,近年来,四川大学2011协同创新基地阿来研究中心以《阿来研究》为阵地,先后在成都、兰州、拉萨、理塘等地与当地高等学府、科研院所、期刊编辑部、地方政府联合举办藏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就当前藏族汉语文学的实绩和缺憾展开研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界对藏式“中国故事”的文学关注度。另外,在每年度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年会中,一批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就藏族汉语文学展开批评和研究,极大地拓展了藏族汉语文学“中国故事”的研究格局。还有各省区文联组织的藏族汉语作家作品研讨会,也促进了藏式“中国故事”的文学融通与发展。
在文学评奖方面,近年来,藏族汉语文学创作领域的作家们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评奖,多人先后获得了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鲁迅文学奖、百花文艺奖,以及各省区自办的各种文学奖项、各类杂志自办的奖项等。随着获奖人数的日渐增多、获奖作品质量的不断提高,藏族汉语文学的“中国故事”的表达亦为越来越多的民众所知晓,传播受众的数量有所增加。
文学译介方面,一批有影响、有特点的藏族汉语文学先后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发行。例如,阿来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发行,次仁罗布长篇小说《祭语风中》已由中译出版社翻译成英文出版发行等,藏式“中国故事”的表达已走向国际市场。
另外,文学的影视化改编也成为传播藏式“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影视是当前多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通过影视化改编,能够让更多的受众更为便捷地感知和了解藏式“中国故事”的文化意味,进而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在电影方面,近年来,藏族作家万玛才旦对其作品的电影改编最为引人注目;在电视剧方面,扎西达娃、达真的剧本改编较为成功;在纪录片方面,吉米平阶的画外音撰稿得到人们的认同。此外,一大批藏族作家通过摄影、拍摄纪录片的方式参与藏式“中国故事”的建设,代表人物有云南迪庆的一批青年作家,如扎西尼玛、斯朗伦布、扎西邓珠、鲁仓·旦正太等人。
经过以上文学推进活动,藏式“中国故事”越来越为人所关注,研究者队伍越来越壮大,外宣工作亦同步进行,共同推进了藏式“中国故事”的传播格局。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