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飞 宁蕖
一人手持盛满了盐粒的不锈钢盆引诱牦牛,待其“上钩”后,众人擒住牛角,没等牦牛回过神,便将一件银白色的披风套在了牛身上……近日,走进炉霍县宗麦乡集体农场,三果村党支部副书记修果马拉正带着大家给一头头牦牛“穿衣服”。
“宗麦乡平均海拔3800米,气温较低,这个披风一面吸热,一面保暖,可以降低牦牛冬季的死亡率,同时防止牦牛掉膘。”宗麦乡党委副书记任玉荷告诉笔者。
据了解,牦牛披风是炉霍县“牦牛减排CCER及可持续牧场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复杂的项目名称背后原理很简单——穿上了披风的牦牛御寒能力增强,冬季掉膘减少,保持同样体重所需的牧草减少,能减轻草原过载压力,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
“我们今年共发放了2万套牦牛披风,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保膘、增膘,实现早出栏。”炉霍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以往粗放的养殖方式,到了冬季牦牛挨饿受冻,会陷入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平均6年才能出栏,给产业化带来了很大困难。”
除了穿上了新衣,助力减排,近年来,炉霍县牦牛的生活也迎来了更多新变化。
行走在宗麦乡的草原,远处,一头头白色牦牛仿佛朵朵云彩般,在阳光下泛着熠熠的光芒,这是炉霍牦牛的“新朋友”——从青海引进的白牦牛。
“原始的放养方式导致部分牦牛近亲繁殖,出现品种退化的风险。引进白牦牛,可以改良本地牦牛品种。”炉霍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笔者,除了白牦牛,近年来,炉霍县还引进了九龙牦牛、麦洼牦牛、蜀宣花牛等品种,对本地品种进行了改良。
“白牦牛还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站在一栋栋帐篷样式的“牧家乐”前,任玉荷告诉笔者:“游客到了我们这里,不仅能逛草原、品酥油茶,还能看到稀奇的白牦牛,拍照也很‘出片’。”
再往前几公里,是牦牛的“新家”和“新食堂”——一座座智能暖棚内,水源潺潺流动,青储饲草满坑满谷。近年来,炉霍县相继开展退牧还草工程、牲畜暖棚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牲畜巷道圈建设等项目。2023年,该县种植各类饲草总面积达10790亩,累计建设牲畜暖棚758座。
冷了有房住,饿了有草吃,截至2023年底,全县牦牛出栏量从2020年的2.91万头增加到了3.88万头。
过上“新生活”的同时,宗麦乡也有自己的坚守,“我们坚持只喂天然饲草,这样的牛肉质好,也为以后绿色有机产品打造打好基础。”任玉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