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3月15日出版的《学习时报》第四版刊登州委书记沈阳的署名文章——《甘孜:历史写满了一页页传奇》,本报今日全文转载。
◎沈阳
甘孜,藏语意为“圣洁美丽的地方”,这里洋溢着壮丽的山水之美,闪耀着绚烂的人文之光。层峦叠嶂的横断山,横亘在青藏高原和川西平原之间,成为山河大地的阶梯,民族交融的走廊。岁月流淌,奔放豪迈注入血脉;时代更迭,勤劳朴实深入骨髓。
“圣洁美丽的地方”
在青藏高原逐渐隆起的过程中,地处东南边缘的甘孜高原形成了200多座千年雪山和70余条远古冰川,这里是人类迁徙流动的重要区域。“岁月失语,惟石能言”,2021年,稻城皮洛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国、东亚等地区阿舍利技术体系的空白,打破了西方学者的“莫维斯猜想”,将甘孜的历史追溯到不晚于13万年前。这些会“说话”的石头意味着阿舍利技术体系的扩散路线已经建立,所谓“东方早期人类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学术论调纯属偏见。
文化交融,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里是多族群的聚居和融合之地,文明在这里萌芽与滋长,从秦汉前北方古羌人南下与甘孜的原始先民相互融合,到唐宋以来的茶马互市,清末时期的改土归流,无不体现出观念的“沟通”“融通”、文化的“交流”“交融”、资源的“相加”“相容”,至今,乡城疯装仍保留着丽江纳西元素,木雅石砌仍隐现着宋元建筑印记,石渠石刻仍见证着汉藏风格交融。
文化汇聚,熠熠重光;承古拓今,生生不息。南北文化在这里完成风云交合的汇聚,游牧民族的豪迈豁达、农耕文化的精耕细作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极具当地特色、承载厚重历史的康巴文化。精湛的歌舞、惊艳的彩绘、多彩的唐卡、精美的土陶,在岁月的变迁中熠熠闪光,将非遗文化勾勒成永恒的绚烂。
民族交融的大走廊
甘孜州是一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圣地,是一片浸染着革命激情的热土。这里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域最广、停留时间最长、所处环境最艰难的地区之一,冰山峡谷、雪山湿地、森林草原,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种,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众志成城的革命精神。“飞夺泸定桥”在炮火与激流里开辟了通向胜利的道路;“甘孜大会师”壮大了北上共同抗日力量;朱德总司令与格达活佛的友谊佳话广为流传,奠定了深厚的军民情谊。照顾红军伤病员、充当向导翻译,筹集粮食柴草,甘孜人民与红军同甘共苦。毛泽东写下“大渡桥横铁索寒”的不朽诗篇,赞誉川西高原对革命的支持是“牦牛革命”;邓小平也赞叹甘孜为保存红军尽了最大的责任。从此,红色与信仰,荣耀与使命,生长在这里,印刻于骨血。
为了解放祖国大陆最后一片土地,将进藏天堑化作坦途,十八军英雄们在甘孜县留下了规模最大的红色“窑洞群”,在石渠县留下了激昂雄壮的“金沙渡”,在大横断上修筑了最凶险壮阔的“川藏路”。从二郎山,到折多山,再到雀儿山,数万名将士在雪山上跋涉、荒野中行走、激流中前进,用热血洒天地,消融了百年的积雪寒冰。为支援川藏公路建设,甘孜各族各界在千里运输线上为部队赶运物资,历时近5年,汉藏一家亲、军民心连心,共同缔造出伟大的“两路”精神,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雪域长歌。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