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4年04月03日

“新村民”赋能古村落振兴

“新村民”制作的手工艺品。

“新村民”出离在自己的刺绣工作间。

在“新村民”的引领下,村民也开起了民宿。

◎甘孜融媒第一采访团

初春,万物复苏。走进云雾缭绕,群山莽莽之中的泸定县岚安乡,一色的土木结构瓦房、碉楼,古朴别致,在远山的掩映下,浓郁的藏羌风情和田园气息扑面而来。岚安古镇,一处古朴民俗民风和红军长征历史遗迹共存的地方,因吸引不少“新村民”入住创业,让这个古镇更加生机勃勃。

盘活闲置资源 发展旅游产业

岚安乡脚乌村绿水萦绕、房屋错落、风光优美。一间名为“观山语岚”的民宿格外引人瞩目。主人叫肖榕,是脚乌村的“新村民”。

2023年应朋友之约,肖榕和朋友郑奇从云南来到岚安乡,打造了属于自己的“诗意栖居”之所。“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陶渊明”,这是来到这里后肖榕郑奇想明白了的一件事。“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正是岚安这种最原始的乡村“肌理感”吸引了他们。

乡村赋予了“新村民”美好生活,“新村民”的到来也给乡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一年来,肖榕、郑奇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民宿的经营中,也与当地村民们打成一片,她们的民宿不仅向当地村民订购腊肉、花椒、岚安苹果等特色农特产品,同时还吸纳当地村民帮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新村民”这个称呼对于这个“特殊群体”来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郑奇告诉记者,“我逐渐地融入了当地,之后我会投入实际行动,让我们村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近年来,岚安乡依托美丽的山水自然资源和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两大优势”,深挖红色、茶马、贵琼藏羌“三大文化”,持续推动高山盆地、云海雪山、杜鹃海子等红色、绿色、古色资源融合,助推文旅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帮扶项目提升基建水平,吸引艺术创作、民宿投资、返乡青年等创业人才留下来,同时积极引导创业人才在发展过程中融入新农村、当好新村民、发展新家园、建设新事业。

民族团结手拉手 文化传承一家亲

岚安刺绣名声在外。在岚安乡昂州村,一间名为“三千界美术馆”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形形色色、惟妙惟肖的手工制品,“新村民”出离就是这间工作室的主人。2023年初,他第一次到岚安,就被这里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民族特色文化吸引,租下当地村民的房屋留了下来。

当地有许多待业在家的家庭妇女,出离告诉记者,把她们召集起来,带动她们做岚安的刺绣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小作坊逐渐步入正轨,出离也开始为今后的规模化生产做打算,“我想设计出更好的、更符合当下人审美的刺绣,在兼顾传统的同时做好商业化变现,今年我也打算多请几个当地的绣娘,生产规模再扩大一些,把岚安刺绣推广出去!”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创新,岚安贵琼刺绣流传至今已1300多年,历史底蕴深厚,贵琼绣色彩鲜明柔和,立体感强,图案寓意浓厚。出离的到来,让岚安贵琼绣更加“生动灵活”,他将刺绣与服饰、文创产品、民俗用品深度融合,将其制作成许多既古色古香,又新潮时尚的家居用品、服装配饰等,深受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喜爱。

“新村民”授之以渔

助村民增收致富

新村民们独特的经营方式和审美品位带动影响了岚安乡一大批村民,贾安萍就是其中一个。作为土生土长的岚安人,一年前,她还在外打工,做梦也没想到,短短一年时间,她从“打工人”摇身一变成为“创业人”,这一切变化,都与她口中的“新村民”有关。

“感谢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感谢‘新村民’的到来,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他们教我们开民宿,我们教他们乡村生活的经验,希望今后我们新老村民的发展越来越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贾安萍说。

像贾安萍这样受“新村民”影响,加入到乡村民宿建设发展行业中的本土村民不在少数,“新村民”也乐于为有意向的本土村民提供规划指导,带动更多有创业想法、条件成熟的村民参与到民宿产业中来,共享产业红利。目前,由当地村民经营的5家客栈、3家烧烤店、1家柴火鸡店已经开门营业。

游客珍珠便是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岚安乡,这次成行也算是了了一桩“诗与远方”的愿望,“岚安乡这边风景特别优美,在这里我们领略到了红色文化和不一样的民俗风情,品尝了当地独有的美食,真是不枉此行。”

据记者了解,目前岚安乡居住着约20位“新村民”,他们大多来自新疆、云南、辽宁、山东等地,“新村民”的注入,激活了岚安乡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的一池春水,改变了就乡村论乡村的单向行为模式,激发了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乡村多元价值在多元群体的参与下得以实现。

岚安乡党委书记黄兵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力度引进“新村民”,为了让新村民留得下,势必要维护良好的环境,一个是软环境营商环境的监管规范,二是硬环境对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让“新村民”有归属感、参与感、获得感。

如今,乡村建设贯彻着共建共享、融合创新的意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加入到岚安乡这个大家庭。良好的创业氛围与环境引人气、聚振兴,人才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既促进乡村空间资源数字化与价值实现,又以“线上+线下”方式吸引更大范围的人才和资源回流,盘活了“沉睡”的乡村资产与生态资源,“新村民”变成“新家人”,山好水好、宜居宜业的新时代乡村初显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