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前不久,记者在甘孜州新龙县沙堆乡女汝村看到,一块“巴掌大”的地块,窝距均匀、行距分明。四五天前播下的油菜种子在覆土之下,静静地呆在“窝”里,若是赶巧遇上一场雨水就能破土而出。在这里,每半分地的土地就种植了1个品种,共计10个。原来,在科技下乡万里行油菜16团专家的帮助下,将有10个油菜新品种相继在全县5个点位展开品比试验示范。
据了解,新龙县的农户历来有种植油菜的传统,亩产却仅有180斤左右,产量偏低。在农户看来,种植青稞更有“搞头”:一是油菜产量不高;二是种了油菜,牦牛却不喜欢吃油菜秸秆;三是种油菜比种青稞投入的劳动力更多。
但油菜产业也不能丢掉,唯有选育一批适合当地的高产优质新品种才能调动当地农户的积极性。今年3月,多年在新龙县开展科技服务的科技下乡万里行油菜16团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吴永成就提前向新龙县种子站快递了10个品种共计6公斤种子,(紧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