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4年05月22日

凉山村寨纪行

(上接第一版)

走进新村定居点,一改旧寨的低矮,修得屋梁飞挑、院子开阔,家家门前有菜地。村广场干净整洁,还有特色碉楼。

斩断穷根,关键是防止贫困代际传递。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您。”2023年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吉好有果的歌声感动无数人,凉山阿依(彝语:孩子)凝视国旗的样子,随着电视转播传遍全球。

从小热爱唱歌的吉好有果现在西昌读初二,在三河村新村定居点的家里,墙上贴着她的19张奖状。“这是红领巾志愿者讲解员、进步之星、凉山州阳光少年……”吉好有果吐露着自己的心愿,“我想考音乐学院,成为大凉山的音乐教师。”

读4年级的妹妹吉好有莫也连忙跟着说:“我想当英语老师!”看着姐妹俩认真的样子,大人们都笑了起来。

三河村的村史馆内,考上大学的阿依被列出:罗秀,四川大学在读博士;罗昔,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罗晨,武汉理工大学国旗仪仗队队长……

决不让一个孩子因辍学而失去梦想!最近5年来,昭觉县财政对教育的总投入累计达到47.2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20.79%。仅2023年,凉山州就新建、改扩建学校183所,新增学位1.66万个,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9.7%、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74%、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0%。

阿依们在书桌上,正描绘着大地山河的未来。

钢梯步伐,不停向上攀登

从昭觉县城出发,越野车沿着美姑河峡谷纵深挺进。头顶是沉闷的雨云团,司机一脚油门,抢在大雨倾盆之前冲出了紧夹着公路的峡谷。

面前是一条更开阔的山谷,面向美姑河这一面,壁立千仞,山崖犹如斧劈刀削一般。距凉山首府西昌168公里的古里镇原阿土列尔村,人们习惯称之为悬崖村。向山崖登上一百来米,就见一级连一级的钢梯,向悬崖折叠架设而去,三个硕大红字缀在崖上:“悬崖村”!

悬崖村因脱贫攻坚而广受关注,外地许多人自发到这里攀登钢梯。钢梯刚开始倒还平缓,翻上几个拐弯后,就陡峭起来,而且越来越险。钢梯之上,一个个身影缩为小点,身子悬空,只敢手脚并用,紧紧拽住钢梯,向上攀去。

累了人们就挂坐在钢梯上,几只小松鼠在身边跳跃,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不时听到“坚持”“加油”的鼓励声。“为了来悬崖村,我们准备了4年。”来自重庆的游客邓朝玲说,希望悬崖钢梯能带给自己和孩子以精神力量。

花了近三个半小时,才费力地登上村子,这是高半山腰一处小小的缓坡上镶嵌的村落。2016年以前,村民进出需要攀爬800米落差的悬崖和218级藤梯。在极其漫长的岁月里,这个村恍若与世隔绝——

“四代人在悬崖上,我儿子、我、我爸爸、我爷爷,再往前数,不知道祖先从哪里来。”出生于1976年的悬崖村监委会主任海来几几说,曾经村里有老人一辈子没有下过悬崖,儿子小时候下山,要用绳子一头拴在腰间,一头拴在树上。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特别讲到了“悬崖村”,“感到很揪心”。2017年6月,凉山干部群众在出动人力近3万人次、耗费120吨钢管后,建成了一条2556级上山的钢梯,告别了藤梯。

站在峰顶,大风吹得人几乎站不稳。海来几几说,2020年底,原阿土列尔村、说注村、来洛村来洛社、古则社合并组建新村,命名为悬崖村。至2021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悬崖村文旅安置,全村在县城安置1171人,在来洛村集中安置148人,其他方式安置259人。整个村子的出行完成了“藤梯到钢梯”“钢梯到楼梯”的历史变迁。

“现在山上还有村民吗?”有人问。

海来几几引着我们来到峰顶几间民居,这里有冰箱电视,有床铺,收拾得干净整洁。主人敌日曲且是村里的安全员。“每天悬崖村会迎来上千名客人,村子不是景区,责任得村民担负起来,我们要给游客准备食宿,保护他们的安全,也防止森林火灾。”敌日曲且说,山上种着油橄榄、脐橙、青花椒、中草药,养有山羊,壮年人会轮次作业;老人孩子则安居在城里,享受优质教育和医疗。

“悬崖虽险,却美景无限,它浓缩着脱贫攻坚的意象,吸引人们来感受体验。”昭觉县长白此联说,县里正加紧推进火普村、三河村、悬崖村“三村联动”为龙头的128个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

行进中的“三村”,是凉山村寨变化的缩影。立于这金沙江畔的极高之处,发展的加速感穿云破雾而来——

乐山至西昌高速公路正由北至南,贯通大小凉山;四川沿江高速公路正由东至西,接通宜宾、凉山和攀枝花;已建成的新成昆铁路,正为成昆大动脉提速;“天府粮仓凉山片区”的大桥水库灌区二期、龙塘水库灌区、米市水库等水网加快织密……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切口,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沿着总书记擘画的图景,四川和凉山正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聚焦群众能快速见到成效的事。

凉山首府西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外,一截被挣脱的巨大绳索雕塑引来游客驻足感叹。89年前的5月22日,红军“彝海结盟”,在凉山播下了穷人翻身的种子。

博物馆讲解员莫色务洛声情并茂地说:“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凉山一步跨千年;而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的巨变,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