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蕖
5月中旬,记者从甘孜州相关部门了解到,自2022年以来,该州聚力推动牦牛集群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2023年,该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总产值达64.42亿元,对比建设前,增幅达25.18%。
作为四川最大的草原牧区,2022年以前,甘孜州的牦牛存栏量就占到了全省的41.07%。但传统的养殖方式存在品种退化、草料供给不足、产业化水平低等风险。2022年,《四川省甘孜牦牛产业集群建设方案》成功申报农业农村部2022年产业集群项目。此后,“打造国家级牦牛特色产业集群”被甘孜州摆在未来五年全州畜牧业发展的突出位置。
项目启动建设以来,甘孜州围绕制约集群建设发展的难题,将“院校州”科技合作作为牦牛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撑,聚焦良种、饲草、养殖等重点环节,不断提升科技“含金量”,牦牛养殖这一传统畜牧业逐步迈向现代化。
打破瓶颈
生长周期“锯齿”变“直线”
5月11日,在理塘县禾尼乡牦牛产业园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牦牛在悠闲地咀嚼着饲草。在这里,牦牛们按照季节的更替,遵循着不同的作息规律。
在自然放牧状态下,不少牦牛会出现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情况,这是制约牦牛出栏的瓶颈之一。“自然放牧状态下,牦牛的生长周期呈‘锯齿型’,一般要5至7岁才能达到300公斤左右的出栏体重,其间要经过5个严寒的冬天,总掉膘体重远大于牦牛出栏时的体重,消耗的草料是直线生长的2至3倍。”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省肉牛创新团队岗位专家黄艳玲告诉记者。
打破“锯齿型”瓶颈,甘孜各地开展“舍饲”“放牧+补饲”等探索。“全舍饲要求较高的基础设施投入,且无法发挥天然草场的资源优势,‘放牧+补饲’的方法,如果没有保暖措施,牦牛还是会掉膘,补饲效果不明显。”为了找到“最优解”,黄艳玲和团队通过州校合作项目,在理塘、色达、甘孜等县经过3年多的研究,探索出了牦牛养殖新模式。
“3362”是指在6月至8月的青草期实行“放牧饲养”,9月至11月的牧草枯萎期实行“放牧+补饲”饲养,当年12月至次年5月干草期实行“舍饲饲养”。该模式充分利用草地资源,有效降低牦牛掉膘、死亡率,将牦牛的生长曲线从“锯齿状”变为稳定上升的直线,可让各年龄段牦牛全年增重达200公斤以上。
此外,聚焦养殖环节,甘孜州还联合多个院所开展了“高原牦牛育肥场及圈舍设计”“牦牛半舍饲养殖技术”“牦牛标准化养殖—环境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科技助力下,全州规模化养殖水平和出栏率不断提升。2023年,根据行业数据统计,甘孜州存栏牦牛163.5万头、出栏41.7万头,相比集群建设前分别增加20.78万头、3.47万头。
找对“拍档”
高原饲草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5月15日,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刘刚再次来到了色达县。自从在色达县建立专家工作站以来,刘刚和同事已经在这片高原上开展了数十项研究。此行,他们有一个重要目的——为高原饲草找到“最佳拍档”。
“针对牧草供应不足、草场载畜量较高且退化严重的问题,我们已经在色达开展了燕麦、虉草、老芒麦等人工饲草的种植研究。”刘刚和同事发现,单一的补播草种,会导致草地物种多样性低,生态系统功能单一、稳定性差,饲草难以长时间存活。
这一次,他们开始探索“药+草”混播。“我们打算用青藏高原乡土中药材植物与饲草组合来播种。”刘刚告诉记者,这样有利于草地群落结构的形成与多样性的维持,提高草地的“生产力”。“我们设计了不同组合的十几种方案,希望通过一年的实验,完成‘高寒草地高产稳定草地建植与利用技术’报告。”
为饲草寻找“最佳拍档”,是甘孜州通过科技助力提升饲草料保障能力的尝试之一。
“人工种草是草牧业发展和牦牛产业集群建设的重要基础。一般认为,人工草地占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的10%是比较理想的。而甘孜州的人工草地占可利用天然草地的比例不足0.2%。(紧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