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4年06月06日

文明新风扑面来

九龙县烟袋镇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和美乡镇建设

图为基层治理文明建设宣传员向群众了解情况。

◎景莉娟/文 高秀清/图

近年来,九龙县烟袋镇立足自身实际,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和美乡镇建设,不断提升全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感、获得感。先后荣获1个省级四好村、4个州级文明村。如今,行走在烟袋镇,一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治陋习倡文明新风

治陋习,是烟袋镇倡导文明新风的点睛之笔。婚俗改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大难’问题。旧有婚俗,“老”在千年遗风、“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立新。要在根源上实现改变,教育引导是重中之重。

“可单纯的政策宣讲,群众积极性不高,有时种养繁忙都不愿来。”烟袋村驻村书记颇有些无奈。如何引导农民群众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既提升参与度又能入脑入心呢?

烟袋镇主要负责同志发现本土客家“四句子”山歌极受群众喜爱,并且山歌均来自群众日常生活,可唱万物喻万事。为此,烟袋镇因地制宜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邀请烟袋镇本土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句子”山歌代表性传承人赵枝珍、赵枝秀,用歌声讲陋习、用传唱宣新风,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休息时间深入村组,在喜闻乐见中有效解开群众思想上的“扣子”,推动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良好氛围“落地生根”,让文明新风传遍高山峡谷。

烟袋镇在发挥“四句子”山歌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导辖区内5村1社区组建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指导各村修订村规民约,把村民办理红白事的标准、流程及奖惩规定纳入村规民约,根据实际同村民共同制定《烟袋镇农牧民群众移风易俗举办婚丧嫁娶事宜详情表》,变“选择性遵守”为“强制性约束”,组织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等带头签订承诺书137份;组织群众签订承诺书825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截至目前已经收到群众主动报备15次,婚丧嫁娶新风正在全镇形成。

纾民困重文明实践

烟袋镇群众多为农牧民,常年耕种、养殖,田间地头难以离人,尤其是毛菇厂村、烂铺子村距离镇政府路途遥远,群众办事时间长、消耗大,遇上矛盾纠纷烦心事,更是苦不堪言。烟袋镇厚植为民情怀,为民纾困解难,联合镇派出所把便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推动镇综治中心、信访办公室主动下村入户现场纾困解难。采取定期“现场办公”同群众谈心交流,将矛盾化解在源头;设立“办不成事窗口”,收集问题与县级相关部门对接,解“民之所需”;设立“节假日预约窗口”,帮助返乡、上学群众在周末、假日解决民生实事,努力使辖区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该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组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和6支分队,广泛吸纳“五老”人员、退休文化工作者、创业返乡人员、村级文化能人等人才资源加入志愿服务队;进一步整合现有辖区内医疗卫生、科技科普等人才、阵地、教育资源,构建起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志愿者队伍。

自成立志愿者队伍以来,该镇通过“下村入户”、“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三下乡”研学等多种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志愿服务达60余次。

石榴花开心连心

烟袋镇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散杂居地区,是茶马古道、雅砻古渡文化交融的沃土。自古以来,藏、汉、彝等多民族在这里频繁互动、包容并蓄,历史文化相融相交,源远流长。

近年来,烟袋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常态化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等联谊交流、互帮互助活动,帮助联谊户解决实际困难,倾听联谊户诉求、打通联谊户解决困难通道。依托各民族群众均喜爱运动的特点,邀请各村、企业、机关成立篮球队,举办“民族团结杯”篮球友谊赛;借助“省乡村魅力竞演大赛”契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通过视频宣传客家“四句子”山歌、彝家千年染色技艺等,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今年,烟袋镇荣获九龙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集体”,辖区内毛菇厂村荣获“优秀石榴籽工作室”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