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起草组集中力量和精力开展工作,其间数易其稿,于4月底形成初稿。
《决定》初稿形成后,经过省委常委会深入讨论,按程序征求了省委委员、候补委员,省纪委委员,省级党员领导干部,市(州)党委、省直部门(单位)党组(党委),省老领导等有关方面意见。省领导利用出差调研机会,听取了部分市(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征求意见过程中,大家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执笔专班认真研究、吸收、采纳。
5月13日,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在成都开幕。其间,与会人员踊跃发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全会充分运用读书班、调查研究成果,最大限度汇聚了各方智慧,凝聚了各方力量,为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足中央部署、四川省情实际,厘清发展新质生产力主抓手,对四川高质量发展再部署、再推动
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四川高质量发展“怎么办、路如何走”?
找准坐标,才能找出答案。立足国家全局看四川。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四川要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聚焦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立足发展阶段看四川。四川经济增长正驶入必须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轨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在川交汇。但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综合研判,四川发展正处于滚石爬坡的攻坚期、转型升级的闯关期、动能转换的关键期。
立足省情实际看四川。四川科教资源富集、产业体系完备、市场空间广泛,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有责任、有基础、有条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因此,必须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四川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立足现代化建设看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直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省情和突出短板,提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分别就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部署。这些行之有效的部署必须一以贯之。
摸清底数、路径明确,《决定》给出统筹推进“锻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四川高质量发展方法论,精准锁定四川统筹推进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
——围绕科技创新,谋划部署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围绕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提出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明确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生物制造、清洁能源、先进材料6个重大科技专项;
——围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明确提出通过科技赋能、改造升级巩固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抢滩布局、竞速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围绕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提出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大开放集聚先进生产要素;
——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节奏,明确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防止片面求“新”、贪大求洋、一哄而上、泡沫化;
——围绕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构建更高水平安全格局,强调促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全面加强美丽四川建设,明确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探索促进共同富裕新机制、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等,加快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建设平安四川法治四川等。
一个个站高谋远、精准补短又事关发展全局、透着暖暖民生温度、严守安全底线的谋划,指明四川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
全过程民主的氛围、求真务实的作风、鲜明的改革导向,确保《决定》部署再细化、再落实
《决定》起草过程中,省委始终重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
在两个多月时间里,省委领导不仅多次听取专家学者、各界人士的建议,还深入各市(州)调研,广泛听取市(州)党委、科研院所等负责人意见。综合各方建议和意见,执笔专班先后进行10余次集中修改,小范围修改不计其数。在全会举行前一天,执笔专班仍在对《决定》进行局部修改。
集思广益最具体的表现,体现在6个重大科技专项的选择上。《决定》起草期间,执笔专班先后与两院院士、国家部委、科技厅、经济和信息化厅、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代表召开两轮专题会,各方畅所欲言、反复论证。最终敲定6个事关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我省科技基础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
求真务实的作风贯穿《决定》起草全过程。
“没有用的不写,做不到的不写”——起草工作开始前,这两条原则就传达到每个执笔专班成员。从文本来看,《决定》语言凝练、文风简洁,开篇只用100余字引语交代背景和目的,随即开门见山、直指重点。从内容来看,《决定》6个部分重在“捞干货”。其中,第一部分阐明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明确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点方向,第六部分明确相关工作的组织保障等配套措施。
不“穿靴戴帽”的目的,是为了把四川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勾勒得更加切实可行。
例如,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时,《决定》提出实施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推动绿氢全产业链发展和推广应用,打造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工业互联网、核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量子科技、元宇宙、生命科学、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
在大家看来,这些产业载体的选择,既建立在深刻领悟中央决策部署基础上,又结合了四川省情实际和产业发展现状,有利于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决定》着眼的是当下四川发展新质生产力最该干、最能干、最能干成的事。”执笔专班成员介绍,为确保《决定》稿提出的措施切实可行,起草组和省级部门、市(州)之间进行多次讨论、修改完善。
细心的人发现,鲜明的改革导向贯穿《决定》始终。
这来自对问题导向的坚持。执笔专班成员认为,改革是突破制约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度性、体制性障碍的关键所在。
“特别是护航科技创新方面,《决定》明确布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出了科学技术从‘实验室’到‘货架’的一揽子改革措施。”执笔专班负责人介绍,针对有关部门、地方党委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经营主体反映的科技创业创新融资难等问题,《决定》明确把深化科技金融改革摆在突出位置,提出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具体举措。
《决定》审议通过的时刻,会场掌声如潮。一个全面贯彻中央部署、深刻把握省情实际的《决定》,一个强调真抓实干和切实可行的《决定》,必将激发四川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