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4年06月21日

九龙县“五嵌五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甘孜日报讯 近年来,九龙县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各民族以团结之姿共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以空间互嵌促群众融居,共建民族团结进步“幸福园”。将易地搬迁、牧民定居、彝家新寨等惠民项目与构建互嵌式居住环境相结合,引导鼓励各族群众相互交错居住,将居住空间融合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前提,全县16个乡镇、65个村(社区)各族居民群众同村庄共小组、同社区共单元、同小区共楼栋互嵌式相邻和谐共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嵌入式居住模式,从空间上拉近各民族距离,藏家新居、彝家新寨、汉家新房互嵌共居,各族群众以邻为善、以邻为亲、以邻为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现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携手共建幸福美丽家园。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探索服务管理新方法、新路径,成立狮子山社区,围绕基础设施、就业入学、看病就医、法律援助、特殊需求等方面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优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让少数民族流动群众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强化与周边县(市)的交流互动,与石棉、冕宁、泸定等县签订民族团结进步走廊共建合作协议,建立跨区域联动协作机制,协同做好流出地、流入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融居。

以文化互嵌促思想融通,唱响共有精神家园“主旋律”。依托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木雅文化、尼汝文化、普米玛达咪文化、客家文化以及彝族传统文化等文化遗产,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4项,打造普米微博馆、茶马旧忆历史步道、祭茶台等文旅融合亮点,创作《阿依嫫嫫》《云上天乡》等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艺作品20余个,由藏汉彝三族演员共同演绎的普米山歌《阿依嫫嫫》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交流,举办“移风易俗树新风 团结幸福笑开颜”“藏彝走廊一家亲 团结花开映九龙”等群众性文体活动100余场次,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春节、端午、中秋等中华传统节日全民共庆,彝族火把节、藏族藏历年等民族节庆活动共同参与,积极建构各民族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突出共有共享的中华符号和形象,培养各族群众血脉相通、同心共济的民族情感,各族群众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认同力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以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以经济互嵌促资源融享,齐走共同繁荣发展“富裕路”。聚焦提升各族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和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多管齐下夯实民族共富根基,全力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发展,按照“五园区三基地”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各族家庭因地制宜发展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的庭院经济,培育发展牦牛、茶叶、黑山猪、野生菌等特色产业,实现年人均产业增收8000余元;建立65个村(社区)就业服务指导站,精准对接就业需求,实现农村劳动力年度转移就业13990人次,256名剩余劳动力到对口支援和省内对口援建两地实现务工就业;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8%,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全州第一,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15501元,同比增幅17.7%,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共同富裕基础不断夯实。

以社会互嵌促生活融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突出“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无差别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供给,各族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施“农村道路畅通、供水保障、清洁能源、数字乡村、综合服务设施提升”五大工程,持续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等重点民生工程,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推行“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县政务中心和各乡镇便民中心高效运转,设置“六统一”窗口,提供“一窗受理”服务,提升民族工作精细化水平。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紧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