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登荣
在相当的岁月里,在我的认知中,总是把魏晋时期的“清谈”与“空谈”划上等号,以为是同一回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魏晋清谈史》一书,帮我纠正了长期的误解。该书以求真务实、严谨科学的态度,界定魏晋清谈的真正内涵,梳理魏晋清谈的发展历史,还原魏晋清谈的生动场景,讲述魏晋清谈人物的有趣故事,通过全景式展现魏晋清谈的历史画卷,为人们了解魏晋时期社会风尚、学术氛围、学术成就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第一手材料。
在《魏晋清谈史》一书中,作者龚斌先生首先旁征博引,对何谓“清谈”进行了多维度、全方位的阐释,让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作者指出,起源于汉末,终止于晋宋之交,历时近二百年的所谓“清谈”,其实是当时知识分子,特别是贵族知识分子之间的一种学术交流方式。在清谈活动中,他们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形式展开。清谈的内容与含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进行人物评论,二是雅谈、美谈,三是探讨学术疑难问题,赏析批评文章诗赋;这种学术交流形式之所以要冠以“清”,是指大家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那就是讨论问题要“清楚、明白、明亮、公正”,也即是清谈时一般应该做到:内容清新美好,意义指向明白,讨论清丽清雅。作者同时强调,玄谈是魏晋清谈的精华,是清谈最具理论价值的部分,涵盖了历史评述、政治哲学、人物美学、谈佛论道、生活哲学等等内容。故此,作者评点说:魏晋清谈具有丰富的含义:它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是世俗的,也是超俗的;既是功利的,也是审美的;既是形上的,也是形下的;既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既是义理的,也是言辞的……用多姿多彩来形容它是恰如其分的。
那么,魏晋清谈源头在哪?清谈是在怎样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呢?《魏晋清谈史》一书的作者在深入挖掘史书、类书中有关清谈的零散资料后,加以了仔细拼接,从而铺展出一幅清谈从起源到发展、从兴盛到衰退的历史画卷。作者指出,汉魏之际,是中国社会政治及思想文化领域都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旧贵族的没落,新贵族的出现 ,人性的解放,经学的衰落,共同构成这个时代壮阔灿烂的历史场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清谈这种学术交流方式悄然出现。魏晋清谈的最早源头来自汉末的“讲论经义”。自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典被赋予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成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名教依据的原曲及治国方略,于是就出现了官方讲经与民间讲经并存的局面。应该说,汉代盛行的讲经,无疑是魏晋清谈的最初源流。其次,后汉中期,知识界谈论风气盛行,善言谈,应对敏捷,音韵优雅者,为人们所推崇;到了汉末,谈论盛行。谈者、听者皆如痴如醉,废寝忘食。善谈,在汉末成为风流的标志之一。这,也是魏晋清谈兴起的又一源头。其三,在汉末,评论人物成为人们谈论的主要内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与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有一定关系。但凡得到多数人正面评价,尤其是社会贤达、名流屡屡点赞的人士,就有可能得到官府征辟、察举,走上仕途。因此,评论人物,成为魏晋清谈的重要源流。《魏晋清谈史》一书的作者说,在现当代有关魏晋清谈的研究中,有一种意见以为嘲戏(或称嘲谑、排调、戏言)也是魏晋清谈的源头。作者则认为,这是研究者混淆了清谈与嘲戏的内容、言辞的差异。清谈为求至理,一开始就有雅谈、美谈、正论的含义,故而辞气清越,金声玉振,婉而成章;而嘲戏呢,则是一种自娱娱人方式,它以嘲弄为先,内容低俗,语言粗鄙。所以作者得出的结论说,在魏晋人的知识谱系中,清谈归清谈,嘲戏归嘲戏,两者不但不相同,甚至是对立的。清谈是讲道的,高雅的;嘲戏则丑辞,不过是口舌伶俐的娱乐形式。它们之间无论是思想意义,还是文化价值都相距甚远。
从清谈诞生到兴盛、衰落的这近二百年中,产生了哪些影响现实、流传后世的重要学术观点呢?有哪些杰出的代表人物呢?《魏晋清谈史》一书以时间先后为线索,分别对魏晋、西晋、东晋等朝代清谈的表现形式、主要成就、代表人物等,一一加以了认真爬梳,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在《魏初清谈述论》中,作者指出,魏初清谈是由汉末的“谈论清论”演变而来。谈论粗者,如论肉刑、谈政治、评古今人物;谈论精者,谈人之惰性,谈言不尽意,谈性与天道等。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一是以王粲、傅嘏为中心的“校练名理”派。所谓“校练名理”其实就是一种奖赏观。在王粲、傅嘏看来,奖赏要有名有实,循名责实,才能选拔到真正的优秀人才。二是以刘邵为中心的“人物评论”派。其留下的《人物志》12篇,奠定了他在魏代玄学史上的地位。三是以管辂为中心的“谈《易》”派。管辂尊崇儒家经典,行为恪守儒家的忠孝仁义,所以他在清谈中以《易》为纲,“辞藻壮丽,规模宏伟,极其铺陈之能事”;四是以荀粲为中心的“谈尚玄远”派。荀粲在继承儒学传统的基础上,融通道家学说,向虚无玄远的方向发展。总结起来,魏初清谈以术兼名法,校练名理为主,评论人物趋向于理论,总结表现为校练名理及才性同异;同时,学术趋向于玄远抽象;其次是谈《易》盛行,《庄子》也成为清谈的内容。
在“西晋清谈”一章中,作者指出,西晋建立以后,玄学与清谈随之进入新阶段。裴楷、乐广、王戎是晋初清谈的代表人物;还涌现出王衍、王承、阮瞻、卫玠、谢鲲、郭象、张华、王济、裴遐、王澄等一大批“中朝名士”;同时,还出现了清谈世家,诸如:裴氏、王氏、阮氏、庾氏等,众多的文化知识界的名流,以及传承有序、文化积淀深厚的世家大族,共同开创了西晋玄学与清谈的盛大局面。贵无论、崇有论、言尽意论、鬼神有无论、自然与名教异同论……各种学术观点粉墨登场,精彩纷呈。随着东晋王朝的建立,起源于中国北方的玄学与清谈,在东晋王朝安身的江南都邑与山水中,开启了它的另一段辉煌。在“东晋初期清谈”一章中,作者指出,南渡最早的清谈人物有卫玠、王敦、王导、祖约、祖纳、庾亮、谢鲲、胡毋辅之、殷融等,而作为东晋初期权势最显赫人物的王导、王敦、庾亮等,以他们的府邸,聚集了大量文化精英,从而形成建邺、豫章、武昌、会稽等几个清谈中心。其中京师建邺的清谈为时最长,王导不但清谈水平高而且是清谈的组织者、主持者。在“东晋中期清谈(上)”一章里,作者说,王导、庾亮去世后,年轻一代清谈名士纷纷登场,在前后三十余年间,将清谈这一学术交流形式发展到鼎盛阶段。殷浩、支遁是东晋清谈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作为清谈领袖的殷浩,是一位清谈天才,成名极早;而支遁精通玄学和佛学,将二者融会贯通,开拓了学术与清谈的新境;王濛、刘惔、王羲之、谢万、许询、孙盛等,如群星般璀璨。除了谈玄之外,谈佛也成为清谈的内容,让东晋清谈呈现出奇情异彩。不过,在所有清谈人物中,简文帝司马昱无疑是东晋中期清谈的中心人物,他多次主持清谈活动。在“东晋中期清谈(下)”一章里,作者说,东晋时期,会稽是除首都建邺外又一个清谈中心。涌现了竺法潜、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谢奕、谢安、谢万、谢道韫、谢玄、王胡之、王述、郗愔、郗超、阮裕、许洵、戴逵、李充、孙绰、孙统、于法兰等一大批清谈名士,文化名流;而在会稽清谈这个群体中,王羲之扮演着“带头哥”的作用,而这个阶段清谈所谈论的内容,大多与山水、醇酒、音乐、美人相关,与政治渐渐疏远。在“东晋后期清谈”一章中,作者指出,由于不少活跃在东晋中期的老一辈清谈人物相继凋零,魏晋思想史的历程犹如江水过了三峡,失去了云水相激,惊涛拍岸的精彩,渐趋平缓,甚至停滞。清谈既不能开辟理论新境界,也无法回应现实世界的变化;同时,由于自由谈论的空间越来越逼仄,自魏初以降的名士清谈,到晋宋之交时,便走完了将近二百年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