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4年07月10日

逐得绿能满原翠

(紧接第一版)与此同时,我州森林资源连续35年森林火灾损失率控制在0.9‰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45‰以内,生态修复得到大提升,土壤植被明显增加,森林质量明显提升,水土流失程度显著减轻。

逐一剖析以上成就,它们背后是我州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一路前行,同时它们也彰显着我州坚实生态屏障和独有生态优势,构筑起高原生态净土的新样板。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该样板,这方净土上的生灵们也有了更好的栖息乐园。

今年三月,色达塘亚沟内,上百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上演了一出“白字辈精灵”大迁徙的视觉盛宴,而距此不远处的色达果根塘湿地公园内,两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被镜头记录。近年来,类似美妙的事例常在甘孜大地上演,新龙县的7种猫科动物、巴塘县首次在野外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豺、多县拍摄到金钱豹活动的场景等。

“森林资源保护好了,野生动物们才能更好生活!”对于生灵们的频繁“露脸”,我州无数业内外人士将赞成票投给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目前,我州已建立自然保护区44个、森林公园11个、湿地公园16个、风景名胜区6个、地质公园4个和2处国际重要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得以保护和发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内雪豹、亚洲金猫、岩羊、马鹿、石鸡等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

综上不难看出,满满的生机勾勒着我州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精进不休。成绩来之不易,深究该工程制胜的“法宝”,组织保障、思想统一、深化改革、建设质量、科技应用等均是缺一不可。

从各级党委、政府和建设单位高度重视、成立工程领导小组到统一思想、实现砍树人向护林人的转身;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深化改革到强化质量监督管理、保障建设质量;从合理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提升天然林保护修复成效和效率到保障森林安全、守护好绿色家园。一系列硬举措齐发力,共同为我州的“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我们辛苦了多年,图的就是今天,山绿了、林茂了,我们的子孙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面对这些年的变化,甘孜县庭卡乡苦绒村村委会主任多吉巴绒深有体会。他相信,生态美了,环境好了,大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26年前,当采伐天然林时代划上句号,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开启,我州山更清、水更绿、天更蓝的美好愿景便有了依托。26年后,天然林保护工程上交“优异答卷”,标志着我州厚植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可见,多吉巴绒的期望是有理更有据的。

生态红利增进民生福祉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我州天然林资源保护“步伐”的铿锵有力,大家愈加明白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里之音。

六月的甘孜高原,四川荷花海国家森林公园内,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引得游人连连称赞。作为全国森工企业所申报的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该公园是我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绝佳实证。

近年来,我州把“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结合,依托荷花海国家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助力农牧民脱贫增收,伴随着荷花海国家森林公园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游客逐年增多,老百姓通过从事生态旅游服务、林业建设项目劳务临聘等,赚到了真金白银。随着该森林公园成为我州旅游开发的重要景点,早在2018年,其旅游营销收入就高达150万元。

为高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稻城县积极实施绿化行动,竭力做好山植树的“造”字文章,先后完成机场至香格里拉镇生态廊道建设1876.6亩(103公里)、人工造林1.6万亩,并斩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这也引得游客朋友们在观赏稻城美景的同时,连连点赞当地的青绿山水。更重要的是,这些青翠林木带动林下种植养殖业发展,直接推动了稻城县林业产值的逐年增长,百姓们也在从中受益。截至今年6月末,稻城县实施人工造林面积2.67万亩,森林抚育2万亩,林业产值预计15000万元,农牧民人均增收预计达4500余元。

在石渠县真达乡,苍翠林海、优质草甸、美丽湿地同样彰显着“天保工程”取得的巨大成绩。1999年春,真达乡正式成立起护林队,担起了让光秃山岭重新披上绿装的重担。20多年间,这支队伍辛勤守护,为真达乡换上“新装绿颜”贡献了积极力量。

“土壤变好了,野生动物多了,整体环境越来越好,我们感到由衷的开心。”真达乡护林队副队长根秋泽仁说,随着家园愈加美丽,村民们也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惠民政策的实施,让村民就地转化为护林员,有效增加了收入。

据了解,自2011年国家开始实施非国有公益林生态保护补偿政策以来,截至2023年底,我州共获补偿资金36.8亿元;自2017年国家开始实施非国有天然商品林生态保护补偿政策以来,截至2023年底,我州共获补偿资金3.6亿元。

“实施非国有公益林和非国有天然商品林生态保护补偿政策以来,一方面提高了农牧民群众爱林、护林的责任心,增强了管护意识,另一方面补偿资金的兑现,增加了农牧民群众的收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了乡村振兴。”州林草局副局长春村说,仅2023年,受惠于非国有公益林生态保护补偿,我州75.1万人人均增收429元;受惠于非国有天然商品林生态保护补偿,我州55.6万人人均增收127元。

如今,我州生态净土愈加靓丽,生态红利持续释放。在一片片林木蓊郁中、一群群生灵行走,天然林保护工程丰满的张力扑面而来。与此同时,一个个“看得见”的变化携手“摸得着”的幸福,汇成我州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奋进音符,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