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良宗
在阅读上,我总是后知后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华的《文城》距今已出版了两年,我才与之邂逅。我不是评论家,不能条理清晰地评论出《文城》这部小说好在哪里,差在何处。但我是欣赏者,总能在一部作品中找出美与善良、丑与邪恶,找出正义、找出能够温暖人、感动人、激励人的文字或故事,在《文城》这部小说里,也不例外。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军阀、匪患扰民不止。主人公林祥福五岁的时候死了父亲。父亲留给他四百多亩田地和六间房的宅院,外加一百多册书籍。母亲把他教育到十九岁就撒手人寰。他在母亲织布机的吱哑声中从《三字经》学到了《史记》《汉书》。管家田大和他的四个弟弟替他操持着庄稼。在母亲走后的日子里,他沉默寡言地活着,直到纪小美的出现,才在他的生活中泛起涟漪。纪小美是阿强的童养媳,因为私自拿婆家的钱接济家人,被婆婆休回了娘家。爱她的丈夫阿强拿了家中的钱,接上小美私奔。途中囊中羞涩。阿强知林祥福是好人,又是单身,值得托付,便把纪小美留在林祥福家里。
纪小美同林祥福生活到一起了,知道了林祥福藏“大黄鱼、小黄鱼”的所在,便借上庙的机会偷了少半的钱财跟阿强生活到了一起。当她离开林祥福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怀上了林祥福的孩子。阿强没有因为小美同林祥福生活而恼怒,真心实意要把林祥福的孩子视为己出。但小美坚持要把林祥福的孩子还给他。小美跟阿强约定好,等她回到林祥福身边,把孩子生了满一百天就回到他的身边。
林祥福接纳了回来的小美,没有追问她“大黄鱼、小黄鱼”的下落。当小美为林祥福生下女儿林百家,再次离开林祥福后,“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沉默寡言”的林祥福就抱起女儿踏上了寻找“文城”之路。据他所知,小美就是从文城来的。“文城”是阿强胡诌的,但它成了林祥福心中的一块圣地。他带着女儿一路向南,来到一座像“文城”的地方——溪镇。
林祥福在溪镇遇到了好人陈永良,和他一起成了木器社的合伙人。在溪镇,林祥福为了找小美,不惜帮人免费修理门窗;在溪镇,林祥福结识了刎颈之交顾益明,在匪徒手中解救人质时,林祥福死在了匪徒之手。顾益明被陈永良救回来后,亲手杀了仇人,为林祥福报了仇。林祥福的管家四兄弟,收到林祥福“叶落固当归根”的信,拉着板车来把林祥福的遗体接回了家。
小说中的文城,是林祥福的理想国。他漂泊一生,客死他乡,都在追求心中的“文城”。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文城,可以为它生、为它死。透过余华的“文城”,我看到的是一张张难以忘怀的脸庞。他们的印象总是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喜欢作者笔下的小美,那么伶俐、聪慧,又那么独具个性。她漂亮,漂亮到阿强愿意为了她抛弃家跟她私奔;漂亮到林祥福为了她终其漂泊一生。但她不仅漂亮,还善良,偷走林祥福的钱时,只拿走一小部分;怀了林祥福的孩子时,又主动为他送回去;同阿强回到溪镇生活安定后,又深受良心的谴责。我也喜欢阿强,这个裁缝店的小掌柜,思想开明大度,有胆量,有气魄,既有豪情,又有柔情,既有见识,又有自己的主见。他生活在旧社会,但是他的思想没有被旧社会束缚。他爱纪小美,毋庸置疑,不然他不会从家里逃出来带小美去上海。但是当他知道自己不能给小美幸福时,他又能果断地把小美留在林祥福家。虽然他心有不舍,但是为了小美,为了成全她的幸福,他只身一人上路去了。这要何等的胸襟,损己以利人;这要何等的大爱,把自己心爱的女人拱手让人!
小美留下了,阿强走了。小美在阿强家发现“大黄鱼和小黄鱼”的所在,偷了林祥福的“黄鱼”跟阿强汇合了。当她发现自己怀上了林祥福的孩子时,阿强决定把孩子视为己出,后来听到小美要把孩子送回去,他竟然默默地同意了。他没有因为小美跟林祥福而瞧不起她,而是仍用自己的方式一如既往地爱着她。
林祥福“把家背在身上”,抱着女儿林百家去找小美时,把所有的钱都缝在女儿的身上,陈永良问她,把钱全部放在孩子身上,钱丢了怎么办?他却说:“女儿丢了,我还要钱干什么?”这是多么平实的话语啊,但它内在的张力大到令人震撼,令人感动得想哭。
当陈永良的女人李美莲知道土匪绑走了林祥福的女儿林百家时,主动叫自己的儿子去跟土匪做交易,把林百家换回来。李美莲说,她家有三个儿子,而林祥福只有一个女儿。这就是李美莲形象,一个普普通通的妇人,心胸比天地敞亮,心善如菩萨!吃了百家奶的林百家在想念自己的母亲时,她的大脑里也总是李美莲的影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事里的这种情这种爱无不让读者感动、温暖、治愈。
《文城》中描写匪患的剧情,我被震动得几次欲哭。我知道故事并不一定存在,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像这样真实的过往,甚至比这样更真实的故事一直存在。《文城》就是一座文字展览馆,就是一篇有关残暴历史的反面教材,用极端的罪恶与黑暗来引发人们对自身人性的反省。以此照亮人心中最黑暗最柔软最孤独的地方。
在《文城》故事中,作者所要传递的“舍”与“寻”非常值得让人深思。阿强舍家带纪小美去上海,然后又舍纪小美独自去流浪;纪小美舍林祥福去见阿强;纪小美舍阿强去还林祥福的孩子;林祥福舍弃故土庄园带着女儿去溪镇;陈美莲舍弃自己的儿子去换林百家等。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作者笔下的人物,要么舍去他们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要么舍去他们的利益。那么“舍”后的他们到底要求“得”到什么呢。从文中不难看出,他们的舍是为了得到爱、自由、善、道、理想国,这便是他们为之追寻的真理。
在被无尽繁华、喧嚣、炫丽充满的当下社会,人心浮燥,难得感受到内心的安宁与富足。作者所传递的“舍”与“寻”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故事中人物的悲苦是时代的缩影,那些孤苦无告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林祥福、纪小美、阿强、顾益民、陈永良、李美莲、和尚、田家四兄弟等人是时代的觉醒者。社会正义良善之齿轮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推动、传导,才逐渐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