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4年08月09日

丹巴古碉

岁月凝练的璀璨篇章

◎黄河 兰卡慈诚

丹巴县摄协供图

在被誉为“千碉之国”的丹巴县,现存 562 座古碉犹如历史的丰碑般傲然矗立。古碉,不仅是嘉绒藏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与历史。

古碉是青藏高原上独具特色的存在,建造年代可追溯久远,那用石块精心堆砌的建筑,凝聚着古人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1929 年,任乃强在西康 11 县进行考察后,在《西康图经·民俗篇》中评价碉楼为“西番建筑物之极品”。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冉駹夷“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再到《北史》“附国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石巢,以避其患,其石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 石巢方二三步,状似浮图,于下级开小门,以内上通夜必关闭, 以防盗贼。”古碉在建筑美学上展现出 精 妙 绝 伦 的 技艺,外墙似岩石般坚固,内壁似明镜般光滑,墙心似游鱼般密集,清人李心衡载:“其碉楼及一切墙垣,俱砌乱石,远望作冰裂纹,整齐如刀削,虽汉人工巧者不能及”。

古碉从造型上有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二角碉、十三角碉之分,楼高一般为六层、九层,碉角越多楼层越高,建造工艺难度越大,同时也象征着身份和财富,《隋书·卷八十三》记载:“王至九层,国人至六层”。

工匠们运用“筏式”基础、“下宽上窄”、安放“过江石”、嵌入“墙筋木”、“反手砌”等碉楼砌石技艺,提高了碉楼的基础承载力和稳定性,增强了结构的牢固性、节省了材料,提升了墙体咬合度和柔韧性,使得古碉林立的盛景得以延续,屹立千年不倒,中路呷扎八角碉根据碳 14 年代测定结果,建于 1290-1430 之间,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碉楼

宛如用石头书写的历史,承载着无尽的故事与智慧,每一处图案、每一个符号都蕴含着深刻的族源认识、宗教信仰和生态保护观念。

基于甘孜州道孚县南部和雅江县北部鲜水河峡谷中的扎巴地区民族志材料,碉楼最初产生可能是作为处理人与神关系的一种祭祀性建筑,后转变为处理人际冲突的防御性建筑,并在功能上逐步细化为烽火碉、界碉、寨碉、风水碉、家族碉、官寨碉等。碉楼上用白石镶嵌的“琼鸟”“雍仲符号”“金刚杵”“牛头”等图案反映了嘉绒藏族的苯教思想和理论,苯教典籍《律经续部夏哇大原》记载:“牛、蛙、琼鸟三者中,所谓琼鸟乃天空之万能,上部天空由琼鸟建造,形成浩瀚之苍穹;所谓蛙者乃大地之力量,下部大地由蛙铺设,形成世间之根基;所谓牛者乃万物之根源,中部世间由牛生,有界人天衍自此,如此牛、蛙、琼鸟三者,直抵世间之顶端”。碉楼上砌造的青蛙图案,反映出嘉绒藏族对于青蛙的情感来源于青蛙所预示的水草丰茂、粮食满仓、丰衣足食的美好情景和愿望。根据嘉绒地区流传的传说,很早以前有母子二人,尽管经济条件不好,还是下决心建造一座比较高的八角碉,经过八年建造,家中的粮食已经耗尽,为了完成建造,儿子上山帮别人割草来维持生活和为继续建碉储备财物,一日,儿子发现一处长势茂盛的草坪,头天割完,次日草又长起来,有一天儿子禁不住好奇,将草连根拔起来,意外发现一只青蛙,他将青蛙带回家放到粮仓里,从此有享用不尽的粮食,母子俩又继续修建碉楼,后来邻居偷偷进屋,发现了粮仓里的青蛙,并打死青蛙,于是山上所有的森林消失了,草没了,粮仓也空了。青蛙的故事讲述了破坏生态将带来的可怕后果。丹巴碉房依山而卧,天人合一,白色主调与绿茸般的背景巧妙搭配,把神秘古老的风水学说与浓厚民俗文化底蕴融为一体。随着时代发展,单纯的碉楼不能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于是便以碉楼为脊,向外延伸功能房,慢慢地形成了碉楼与藏房相结合体的碉房,在革什扎等村寨,沿袭着一家人必须有一幢碉房的习俗,一般主要为即将成家立业的男孩子修建。藏房外墙上的“三色”,有两种寓意:自然崇拜,黑色代表大地,白色代表雪山,褐红色代表天空彩云。

家是温暖的港湾,有了碉楼藏房也就有了家,所以全家人齐心协力倾尽家财修筑碉房,在石匠、木匠、画匠、铁匠等“四种”匠人密切配合和引领下,邻里乡亲竭尽所能前来帮工,当然这需要主人家也曾为对方竭力帮忙,并成为人情世故的一种具体形式,修建一幢藏房碉楼需要许多粮、肉、油等食物,也是通过礼尚往来筹集的一部分。一幢幢藏房碉楼蕴含着历史、文化、智慧和勤劳,更彰显了和谐团结、互助友爱的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