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记者 杨沛月 文/图
翻开33年前的报纸,1991年7月6日甘孜报一版一则题为《州邮电局电信大楼竣工交付使用——我州邮电通讯事业迈上新台阶》的新闻,记录了我州康定结束市内人工手摇电话的历史。文中记录了康定市内电话自动交换设备安装和调试的具体日期,并称自当年4月27日起,除康定市内少数用户外,全部电话机均由人工交换机改为直拨电话机。
同年12月31日,康定市正式进入全国长途电话直拨网,并开通全国长途电话直拨业务,康定市“摇把子”电话由此退出通信舞台。从全州完成长途电路的开通,到甘孜人民“触网”、建成“全光网州”、开通首个5G基站……甘孜通信事业的发展有了越来越多的“闪光时刻”,甘孜人民也通过网络通信与大山外的世界有了更深的连接。
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
直至上世纪90年代,书信纸笺上映照着的人间脉脉温情都是如此的炽热、深刻,甘孜人民对于通信的记忆,也始终离不开纸张与文字。1951年成立的西康邮电管理局,随后合并于四川省邮电管理局,也是甘孜通信发展史上的一个正式的起始标志。以字数计价的电报、几分钱的邮票、牛皮纸的信封和绿色的大邮筒,承载着那个年代老一辈人最深刻的情感与回忆。
随着电话的“萌芽”和逐渐普及,康定市仅有的1台5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也暴露出设备陈旧、电话容量小的缺点。时代的发展也实现了普通百姓不用见面就能对话的愿望,手摇式电话机在电话网络扩大的过程中走入寻常百姓家。
“那时候我们的电话叫‘摇把子’电话,信号传输主要靠铺明线和模拟微波,打长途要经过一道人工的电话交换机,需要人工话务员连线转接,打一通电话有时候中间甚至需要等上一、二个小时。”如今年逾古稀的老人们回忆着他们曾经常在电话机前经过漫长等待后,听到的电话那头的熟悉声音。
上世纪70年代,我州乡城、稻城、得荣、九龙、色达5个县城仍未接通电话,直到80年代初五个县城到康定的长途电路开通,四川全省才终于实现了县县通电话。
1991年,“摇把子”电话的历史也逐渐告一段落,州邮电局电信大楼竣工交付使用的同时,康定市内电话自动交换设备正式投入使用,康定市民的电话由人工交换机改为直拨电话机。同年12月31日,康定市正式进入全国长途电话直拨网,市民们通过家里的电话就能联系到国内任意一部电话那头的亲人。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