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4年08月28日

齐心共育“石榴籽” 绽放团结幸福花

(紧接第一版)建立了300个“石榴籽工作中心”、2242个“石榴籽工作室”、2737支“石榴籽工作队”、培育6087名“育籽员”。

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9·5”泸定地震后,全州上下闻令而动,642名州级机关县处级以上干部及时新增联谊642户泸定、海螺沟受灾困难家庭。组建104个驻村(安置点)工作队,派出442名干部职工背包入住开展群众工作。驻州部队把国防教育与实践行动深度融合,第一时间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用实际行动广泛凝聚起民族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大正能量。

小小石榴籽,粒粒见人心。一个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故事是我州民族团结的生动缩影。

强化宣传 多措并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4年,我州启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2016年8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确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节,以立法形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成为全省第一个和全国民族地区较早把民族团结进步上升到立法层面的地区之一。

2019年,我州被国家民委正式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目前,全州共有6个县(市)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称号, 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社区),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8个县(市)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先后有26名同志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民族团结一家亲,手足相助共和谐。“崇尚模范、学习模范、争当模范”蔚然成风,持续引领我州弘扬民族团结正能量。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情歌文化、木雅文化、嘉绒文化、红色文化、锅庄文化、格萨尔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孕育了“宇宙歌曲”《康定情歌》、“世界最长史诗”《岭·格萨尔王》、“藏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等一大批世界级文化瑰宝,充分绽放着康巴文化的绝世风韵。格萨尔、德格雕版印刷、南派藏医药浴法、噶玛嘎孜唐卡绘画、白玉河坡手工艺、稻城阿西土陶、新龙药泥面具等一大批世界级、国家级非遗技艺,充分展示着康巴工匠的独特风采。

多年来,我州深入挖掘历史资源,丰富文化内涵,高标准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段建设,着力打造“全域博物馆之州”,不断推进博物馆体系建设,激活特色文化资源活力,举办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活动,积极创编《长征长征》《康定情歌》《红色金沙情》等文艺作品。

同时,充分发挥各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作用,广泛开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宣传教育,构建起分众化、多维度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不断讲好各行各业各族人民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故事,营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的浓厚氛围。

以“民族团结进步月”“民族团结宣传月周日”活动为契机,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教育,树立先进典型,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大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提高各族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晓率、参与度,积极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树牢“四个与共”理念,增强“五个认同”和“三个意识”,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族团结的花儿最鲜艳,民族团结的果实最甜蜜,民族团结的人民最幸福,民族团结的地方最和谐。我州通过正义雪莲女子宣讲团、大篷车宣讲团、统战民宗佛协宣讲团广泛开展“五史”学习教育、“民族团结”主题教育、“五热爱、两遵守、三负责”学教活动。

叶层层成荫,木棵棵成林。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在甘孜高原这片民族团结的沃土上,各族群众情感相依、守望相助、亲如一家,一颗颗“石榴籽”破土而出,一朵朵民族团结的绚丽花朵竞相绽放,一幅幅团结和谐、繁荣富裕、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