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孝纪
沿着村前大月塘的弧形石板路走到月弦的中央,往东顺势下七步青石台阶,就到了石井。石井究竟建于什么年代,如今连村里最年长的老者也说不清楚了。
石井一共有三口井眼,自西向东一字排开,依次称作头井、二井和三井,相互之间由长满青苔的光滑小石槽相连,泉水汩汩地顺序流过,最后流入井外的水沟和池塘。石井占地长宽各数丈,全由青石板铺成,三口井眼包裹中央,宛如三只黑亮的眼睛。平日里,村人担水、洗菜和洗衣,各就其井,绝不逾越。人多时,甚至可以坐在石井南北两旁的青石条上歇息片刻,抽一袋土烟,或谈几句闲天。
石井的景致也很优美,当月塘弧岸上垂柳和苦楝树开花的时候,石井里常常飘着落花。而石井西南角的那棵高大的老柏树,浓密的枝叶更是几乎要把整个石井抱入怀里,即便晴空烈日,村人也能享受它荫庇的清凉。多少年来,老柏树与石井相依相伴,俨然是石井的守护神。石井的南北东三面也是紧挨着池塘,当村人担水走过的时候,常会惊吓浮动的鱼群,引发一阵阵惊窜入水的响声。再远处,便是广阔的稻田和绵延的群山,时有成群的麻雀黑压压飞过石井,落入附近的稻田;或者孤独的老鹰,在石井上空高高盘旋着,突然俯冲下来叼起一只鸡,旋即腾空而起扑进了远山。
石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始终如一汩汩地流淌着,即便大旱的年成,也时时刻刻满满地盛装着甘泉。石井是如此的慷慨,哪怕你是一个异乡的行客,渴了,你可以跪在水井的石沿上,径直用嘴咕咕地喝个痛快;累了,你可以在老柏树下的石阶上歇口气;临走时,你甚至可以用竹筒装一筒井水,或者,到石井旁的田埂上摘一片蒲扇大的芋头叶,包上一大包井水,继续着你的行程。
石井的水十分清澈,站在头井边,可以看到里面有大大小小的鲫鱼在无声无息地游动,四面井壁,密密麻麻长着绒毛状的碧绿丝草。当太阳光透过老柏树的枝叶照进水井,一根根光柱直透井底,甚至能清晰地看见沉在井底的硬币,以及井底南壁方形泉眼处游鱼在轻快地进进出出。
当井壁的丝草长了,或者掉进了铜壶瓦罐,或者有人不小心掉进去被拉了上来,村里为头的人一声呼号,便会有男人们自发带着木桶等用具前来洗井。大家齐心协力把井水斛干,有赤膊的青年人下到一丈多深的井底,将泉眼堵住,上上下下把石井四壁和井底清理干净。当泉眼再次恢复涌动,用不了多久,一汪清泉又溢满了石井,汩汩流淌。
我尝好奇地询问父亲,这石井的泉水究竟来自哪里?父亲告诉我,这泉水源头离村子有六七里路远,来自村前小河上游一处河中沙洲的大涌泉。许多次,我从井边朝南眺望它的源头,绵延的池塘水田沟坎和河道下面,究竟何处在暗暗流动着这涓涓清泉?为了这口生命之泉,当时的先人该是花了怎样的努力?即便现在看来,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数百年来,石井就这样日夜流淌着,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村人。村中有孩子降生,村人会打来一壶新鲜的井水,煮开后给孩子擦洗,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村里有孩子病痛多或者哭夜,村人便会起个大早,趁着天尚未亮,在石井旁的老柏树干上贴一张写有孩子名字和祝词的菱形红纸,在树下摆上供品,点一对蜡烛,三柱香,七片纸钱,一番作揖祷告,算是把孩子寄名石井爷爷和老柏树爷爷的名下,保佑孩子易养易成。听着母亲的嘱咐,我也曾带着家眷从城里来到石井旁,虔诚地做着同样的仪式,先后把女儿黄佳和儿子黄奎都寄名到老柏树和石井的名下,别取寄名柏嘉和井奎。
石井日夜流淌着,也送走了一代又一代的村人。当村人寿终正寝,孝子披麻戴孝,敲着小锣,提一个铜壶,跪在石井边,抛几枚硬币,打一壶井水,头也不回地走到家,给至亲最后一次擦洗。我就这样用石井的水擦洗着,送走了我的父母。
石井与村人的一生紧紧相连,以至石井也成了村人心中的圣地。逢年过节,总能看到有村人陆续来到石井旁老柏树下作揖祈福,燃纸焚香,保佑平安。我真切地期望,这么熟悉场景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就如同这日夜流淌不息的石井的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