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4年09月10日

大爱恩施山水间(上)

◎楚江舒

神奇的北纬30度,穿越荆楚大地的悠长古老湖北时,在这里缔造了一个峡谷深处群山的绵长,清江两岸如诗的画廊,望城坡上雪,施州桥头月,凤凰山里四季长鸣的山雀,屏山碧玉一丈峡——恩施。巧合的是,G318线恩施站公路代码是1520,象征着爱情,也在这里与恩施完美相逢。在被誉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的G318线上,即便是同一条路线,四时四季每人眼中不同的风景,爱而所得,与你烛影摇红共赴东方,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让人对象征着爱情的恩施有了更美好的身临其境之感。

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地处内陆腹地,位于长江三峡旅游线和张家界风景区的交汇处,北靠神农架的恩施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民族习俗特色鲜明。溶洞天坑、伏流断涧、奇峰异石、大峡谷、土家族、吊脚楼、土司、女儿会、纤夫……美丽恩施在人们的脑海里遥远而陌生,见与不见,只在一念之间,那来自内心的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憧憬定会深深地吸引着你,让你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恩施,一个神秘而又古老的地方,是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的发源地和成长的摇篮。作为上古巴人的后裔,土家人崇尚的先祖廩君就供奉在土司城的廩君庙中。

地如其名。“雍正皇帝恩赐于施县”,故名恩施。据《恩施县志》载:“东晋末,桓无子诞窜蛮中,自称施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子孙袭王至后周,保定初年始平之,以其他地置施州,乃施王屯余地。”此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到了元朝,建立了土司制度,在今宣恩县城关驻有一大土司,恩施市亦归其所辖。因土司居于施王屯的南面,故得名“施南土司”。从此,历史上就有了“施南”之称。据同治《恩施县志》:“明设施州卫,雍正六年称施县,雍正七年改称恩施……”恩施之意,即雍正皇帝恩赐于施县之名,故名恩施。同时,大自然对这方山水也格外恩泽,赠予了恩施绝世的芳容,深藏于崇山峻岭之中,恩施之名名副其实。

北纬30度,似乎一直与“神秘”俩字紧密契合,上下波动5度所覆盖的范围,贯穿四大文明古国。G318线几乎就是沿着北纬30度而建,若是沿着它前行,你会与许多奇妙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遇:长江在北纬30度上自西向东,一路向前,滔滔不绝,奔流到海;钱塘潮,是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完美配合在地球上的盛大场景演绎;三星堆的铜纵目面具,璀璨夺目,令人遐思是外星人造访;河姆渡的双鸟朝阳巧夺天工,让人惊叹古人的智慧技艺;青藏高原上,顶天立地的珠穆朗玛峰,冰雪皑皑,终年不消……

这些伟大的景观不是在道路的两旁,就是在道路的南北不出200公里的范围内……没有哪一条道路,像它一样承载全世界的目光……

北纬30度的奇异美景,在恩施更是不胜枚举。恩施既有大自然的神奇馈赠,还有独特人文的遗脉传绪。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既有巴楚文化,又有峡谷柔情。过去,这里虽然是“水光山色天下奇”,但因地处偏远封闭、交通阻隔困难,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便捷的交通和进入性,让恩施的庐山真面目更多呈现在世人面前。

吊脚楼是土家族人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吊脚楼建筑形式活泼,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

天人合一的建筑观是吊脚楼建筑的理念。山水与吊脚楼的交融,形成一个整体的景观,呈现出山美、水美、房亦美的和谐大美景观,吊脚楼让土家人的智慧伴随着山水田园融合在了一起。

吊脚楼呈虎坐形,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一般人家房屋规模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为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为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的结构是: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吊脚楼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临河而居的吊脚楼,高高低低参差错落,一端以河岸为支撑点,另一端则悬在水面,高高的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持,充满着一种力量的美。

土家族吊脚楼形式多种多样,造型也极其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吊脚楼首先就给人们带来一种别致的形式美。从宏观上看,吊脚楼是一些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组合,这些几何形体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庄重之感,表现一种挺拔健劲之美。而其内部构架,梁、柱、枋、檩之间都互为垂直相交,这些剖面的形成采用了架空、悬挑、错层等手法进行处理,又在视觉上给人以端庄的完美,还给人以生动活泼, 干净利落、错落有致之感。再从微观上看,那些雕花缕空的廊柱,飞檐翘翅的屋顶,给人置身物外的仙境之美;特别是翘翅的飞檐让人有一种跃跃欲飞的感觉。吊脚楼的整体上体现出一种鲜明的节奏感和流动美,从营造理念上体现了土家人精神追求与所处山区自然环境一种极致的和谐美。吊脚楼的这种美,使这种人文景观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吊脚楼作为土家族物质和精神的载体,它向世人展示了它发展的历史、本民族的智慧和信仰以及对美的自我诠释。

以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又由于位置讲究,所以建造土家吊脚楼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首先要备齐木料,土家族人称它为“伐青山”,一般选用椿树或木梓树(乌桕),因为“椿”“梓”的谐音是“春”“子”,表示吉祥,意味着春常到、子孙旺;第二步则是加工大梁和柱料,土家族人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名叫“排扇”,就是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主人要选择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纷纷送礼物祝贺。立屋坚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

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栽植几丛茂林修竹,省时又省工,温馨而有画境。这种楼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几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并嵌有花窗,通风向阳。花窗也往往用意极深,镂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等图案,古朴而秀雅。

土家族人爱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和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的妙处,一是防潮避湿,通风干爽;二是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三是依山傍水或靠着田坝而建的吊脚楼,悬柱之间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喂养家畜。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木建造。屋柱用大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了桐油,既干净又亮堂。

吊脚楼底层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不宜住人。第二层为饮食起居,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阿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等。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