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4年09月11日

灯火阑珊里,万籁皆温情

◎谢冬凌

一本散文集,慢读细品,阅读时光仿佛沐浴在和煦的微风中。这股轻风穿过漫长的时光,拂过生命中绚烂与辉煌、风雨与漂泊,携带着记忆中最深处家乡的气息。那气息中蕴含着深厚的父母之爱、欢乐的童年时光以及温暖人心的家庭温馨;它生动鲜活,滋润心灵,情感真挚。读散文集《万家灯火,一盏归处》便是这般感觉。

《万家灯火,一盏归处》是一部以家和亲情为主题的散文合集,辑录了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丰子恺、史铁生等16位文学名家的作品。书中的每一篇文章不仅仅是对父母的深情回忆,更是亲情共鸣的载体、教育智慧的分享,以及家的价值观传承。至今读来依然触动人心,潸然泪下。

在《诗经·小雅·蓼我》中有这样一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散文集的辑一写的是父亲,正是父亲的坚毅与宽厚塑造了我们的性格,让男孩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辑二写的是母亲,是母亲的温良恭俭让培育了我们的品格,使我们在柔韧中更显坚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无不享受着伟大的父爱母爱,是父亲和母亲陪伴我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为我们遮风挡雨,引领我们茁壮成长。父亲,是藏在岁月中的力量。散文《父亲握着我的手书写的岁月》中,蒋勋回忆道,父亲总是用他那宽大的手掌包裹着自己幼小的手,一点一滴、一笔一画地引导着小手移动毛笔笔锋,慢慢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红色仿佛是一种“界限”,教会他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意逾越红色轮廓的范围,而九宫格则让他学会了“界限”“纪律”与“规矩”。母亲,是生命中难以忘怀的感动。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今仍在我脑海中久久回荡:“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回想起来,母亲的每一次关爱,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让他感动终生。父母的深情被作者一一纳入笔端,蜕变成充满生命力的文字,永远镌刻在书页之上。

随着岁月流转,曾经的孩童逐渐长大,离开父母。然而,这世上,总有灯为你守候,总有人问你粥可温。冯骥才在《老母为我“扎红带”》一文中,描述了自己九十八岁的母亲不仅为他本命年准备了红腰带还亲自绣上了图案。即便视力不佳,她仍旧用心一针一线地绣出了对七十二岁儿子深深的祝福。文章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来描绘母亲的伟大,但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浓浓的温情。他写道:“感谢母亲长寿,叫我们兄弟姐妹们一直有一个仍由母亲当家的家;在远方工作的手足每逢年时依然能够其乐融融地回家过年,享受那种来自童年的深远而常在的情味,也享受着自己一种美好的人生情感的表达——孝顺。”在宗璞的《花朝节的纪念》中,母亲被视为家庭的守护神,负责料理家里的一切事务。当母亲在七十五岁平安度过手术,全家人都感到无比庆幸,因为这意味着母亲依旧能够像一盏明灯那样照亮家庭,带给全家人以光明,以温暖。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读这本散文集,我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实情感。无论我们身处何处,父母总在家门口守候着我们,在万家灯火中静静地等待我们的归来。厨房里的锅总是为我们备好了食物,只要揭开锅盖,热腾腾的饭菜仍旧散发着诱人的锅气。一想到他们,心头便会涌起一股温暖与安定。因为,那里便是我们永远的归宿,有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