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全富
小金,古称懋功,是横断山脉腹地的一座小县城。从小金县城出发,在猛固桥旁,拐一个弯,逆沃日河旁的350国道上行四十余里,便到达维镇。
据《小金县志》记载,达维藏语称为“达雍”,意为石碉。据史料记载,这里是进出藏汉两地的必经要道之一,因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年,为了抵御外敌的侵扰,曾在这里修建多座古碉。后来,这些古碉毁于战火之中。虽然石碉已湮没于历史的风尘之中,然而,这石碉之名却一直沿用至今。在这里,历史的车轮仿佛正从这里驶过,吱吱扭扭,唱诵一首历史的强音,抖落一路岁月的风尘。
在达维老街东侧300米处的河谷底,小金川河最大的支流沃日河上,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木桥,这就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两大主力部队胜利会师的历史见证者——达维会师桥。
这是一座由片石堆砌再辅以圆木结构的木桥,长约14米,宽约3米,始建于民国初年,呈东北向西南走向。桥面上铺有木板,两侧有木栏,是两岸老百姓的交通要道之一,也是闻名遐迩的革命纪念地。
新中国成立后,在达维镇旁的一座小山包上建立起一座高十余米的纪念碑。每一天清晨,太阳从山峰后跃出时,将第一缕阳光洒在纪念碑上。“红军长征一、四方面军达维红军会师纪念碑”几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唤醒了山谷的寂静。
三十年前,整个达维镇只有十几户人家,全部为低矮的藏式民居,分列在马路的两旁。在这一条街道上,只有一两家售卖百货的小商铺。有一次,我们运送木材的货车在街道上抛了锚,由于没有旅店可供投宿,晚上只得借宿于一农户家中。那一次,我一人登上纪念碑旁的平台,遥望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峰,以及那条通往夹金山的纵深峡谷。眼前忽然间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远处的夹金山峡谷里,走来一支满脸倦色的队伍。走在队伍前列的是一名年过半百的红军战士,肩上扛着一面红旗,带领队伍向着这一座木桥走来。此时,站立在桥头对岸的另一支红军队伍吹响胜利的会师号角,挥舞着手中的红旗,迎接他们的到来。我想,那欢呼声和口号声一定是响彻了山谷,那是千百年来这片黄土上从没有过的激动场景……
后来,我也曾多次走过这里,并在这里有过短暂的停留,就像是那些匆匆的过客,站在纪念碑前,仰望远处的山峰,看着头顶飘飞的云朵,发出思古之幽情。每一次经过这里,都有一种不同的感受,那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爱国热情,心潮澎湃,用心膜拜。
因为写作需要,我翻阅了大量与红军长征有关的书籍,拜访了当地许多老红军。我的心也跟随着文字记录和老红军的讲述,一次次爬雪山、过草地。
再后来,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受汶川地震的影响,这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多处垮塌,而且我们进出山区的路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为此很少再走这一条路。虽然没有了亲密的接触,然而这里的山山水水,以及红军留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更加的让我想念。几年前,随着这一条路得到了重修,于是,我才再一次走上了这一条通往外界的路。
前些日子,我驾车途经这条路。当汽车到达维镇时,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此时的街道两旁,华灯初上,霓虹闪烁。眼前的道路两旁,是宽阔整洁的街道,原本坑坑洼洼的路面早已被平整的沥青路所替代,一间间低矮的平房也变成了高大气派的住宅楼。街道上有了小广场,有了花坛,古老的小镇完全蜕变为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几位老人站在小广场的中央,跟随音乐的节拍,且歌且舞,而一些青年人则坐在商店门前的长椅上,热烈地谈论着什么。我和妻子将车停放在路旁,走进一家小酒馆里,点上两份当地的特产,一盘松茸炒腊肉和一盆酸菜汤,一边听老板谈起达维镇的故事,一边细细地品尝。
在老板的口里,脱口而出的满是“红军长征”“毛泽东”“会师”这样的词。每每谈及小镇的变化时,老板的眼里闪烁着自信、自豪和幸福的光芒。她告诉我们,他爷爷的父亲曾目睹了那次会师的盛况,那一天早晨,天光还没有大亮,街道上早已是人声鼎沸。一队队士兵排着整齐的队伍不断地从街道上走过,有时候,还有骑着高头大马的通讯员从街道上奔驰而过。当阳光普照达维镇时,河谷底的桥头旁,红旗迎风招展,村寨里的几位老人抬着大鼓也站在欢迎的队伍里。当桥头对岸的红军战士们排着队走过桥头时,老人们敲响了大鼓,刹那间,鼓声在峡谷之间发出震天动地的声响。几十位红军战士站立在河岸旁,举起手中的步枪,向着空中鸣放。欢迎的人群也高呼口号,一瞬间,达维桥头两岸,声震屋宇,那些低空飞舞的流云仿佛都被震动了似的,向着辽远的天空之中匆匆散去。“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达维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镇里通了路,人们盖起了新房,家家户户都吃起了旅游饭。这都得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让我们这些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老板竖起大拇指,激动地说。
现在的达维镇,穿城而过的那一条街道被命名为“会师大道”,那一座横跨沃日河的木桥也被称为“会师桥”。此外,镇里的那一所小学校也被命名为“夹金山红军小学”,那一栋用于旅游接待的宾馆也被命名为“会师桥酒店”。就连远在几十里外的县城内,也有了“会师广场”“会师大道”等名称,不难看出,人们是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铭记着那一段光辉的岁月,传承着那一段红色的记忆。
如今,在达维镇里,人们每逢特殊的日子都要去瞻仰一次纪念碑。订婚仪式、家族聚会、老人过生日……要去纪念碑前照一张相;孩子考上大学、新兵入伍……要去纪念碑前照一张相;国庆节、教师节、春节……要到纪念碑前留一张合影。亲戚朋友们来了,到纪念碑前留影纪念;离开达维镇,在纪念碑前挂哈达送别。不管是远在天边的游子,还是久居达维镇的人们,每一天里都要到纪念碑前转一转,回忆起与纪念碑一起成长的岁月。
那一夜,我和妻子在临街的一座旅店里投宿。清晨,我走上小镇背后的那一条村道。
村寨里,有了平坦的水泥路,私家车、出租车和摩托车从这一条路上疾驰而过。远处,原本荒凉的山坡上栽种着适应生长的苹果树。近处,一台台梯田里,玉米、大豆等作物郁郁葱葱,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村寨里,一座座砖混结构的房屋拔地而起,房前屋后,瓜果飘香。此时,太阳从山背后露出了红彤彤的脸,将万丈光芒洒在这一片热土上。山脚,会师桥底,沃日河静静地流淌。山腰,小镇从甜蜜的梦境中醒来,在阳光中慵懒地伸着腰,而那一座会师纪念碑,在光影的作用下,愈发的高大起来。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此刻,我的心中又一次涌起难以平复的激动之情,我仿佛听到了那面大鼓发出气壮山河的巨大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