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玉纯
有人曾开玩笑说,美景美食与美人,是现代人的三大幸福向往。其实这也不足为怪,毕竟美景远在天边难以触及,美人众里寻他千百度不见踪影,只有美食,像一位忠实的朋友,静静地躲在大街小巷的某个角落,耐心地期待着你去品尝,于是,追求幸福的人们,接二连三地便首先成了美食家。巴陵就是这样一位十多年来游食于大江南北、吃遍了山珍海味的美食家。巴陵与其他美食家相比还稍微有点不同,他还是个能说会道的作家,他能让美食在文字里也活色生香。
自从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引起强烈反响、并迅速波及图书出版领域后,让在多家报刊开设美食散文专栏的巴陵,由过去的默默无闻一下子抢眼起来,这几年他先后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出版了多本美食书。繁体字的书我看不习惯,美食图文集太厚太沉,十六开本纯文字的美食文化散文集《食全酒美》(中国华侨出版社畅销书)便成了我的最爱。
这是一本字里行间洋溢着美食色香味、激荡读者胃口和视觉的书。在书中,巴陵就像一位特级大厨,他以自己十分敏锐的味觉功能为依据,抓住各种美食独有的味色,用一句句生动形象的描写或者全面细致的叙述,把美食的色香味准确地用一个个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如临餐桌口齿生津。他在《风味鸭寸骨》一文中这样写道:“当热气腾腾的鸭寸骨被端上餐桌,首先飘来的是一股鸭肉香,带点儿焦味,又有一点点腻、一点点甜,伴着脆香的辣味,闻到这种香味就会激起食欲。”他在《长沙唆螺》一文中这样写道:“男男女女把唆螺放到嘴边,口对螺厣,用力一吸,吱或唆的一下,发出的响声如同亲嘴般甜蜜,田螺肉和壳里的汤汁就到了嘴里,汤汁流畅在舌尖,让人回味品嚼,田螺肉在齿间滑过、嚼细,细腻、滑爽、鲜甜的味道久久回荡在口腔里。”读到这样的文字,我相信最淡定的读者也会涌起一股强烈的食欲。书中除了比比皆是这样对美食品味的描写,他对美食的食材挑选和做法也有上佳的感悟。他在《涟源珠梅鸡》一文中这样写道:“珠梅鸡以红焖为主,下锅前,先爆炒五花肉,精肉呈黄色,肥肉出油,再放鸡块翻炒泛白,加料酒,煸干水分加薄姜片和鸡杂等物,继续翻炒,鸡肉呈黄色后加清水,添青辣椒、红辣椒、盐、鸡精红焖,直到香气四溢,汤汁收干出锅。”这简直是美食教科书的写法,尤其对喜欢下厨房的读者提高厨艺大有裨益。
这是一本荟萃各地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美食渊源的书。我国疆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造就了饮食上令人目不暇接的多样性,也给作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这本书差不多囊括了我国八大菜系,尤其是对那些至今还未流行或者只有小范围流行的奇异美食进行了重点关注。巴陵在创作过程中,以一种追根溯源的姿态,对这些美食的前世今生进行了看似无意、实则认真的考究,在品尝美食色香味的同时,品味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渊源,给美食增加了文化趣味与底蕴。他在《临澧钵子肥肠》一文中这样写道:“17世纪中叶,李自成败走九宫山,率部退至临澧歇驾山,弹尽粮绝,士兵饥饿难耐,杀坐骑充饥。马肉全部吃尽,剩的漫山遍野是马肠子,当地饥民把马肠子收拾起来,洗净用大锅煮熟,加香叶去其膻味,马肠子变得香鲜无比,食时妙不可言。临澧人继承了这种做肠子的烹制技法,慢慢演变成肥肠的烹制方法,并进化到钵子肥肠。”类似的文字在这本书的每篇文章中几乎都有,我相信任何一个读者看过这样的文字后,就再也不会忘记这种美食了。
这更是一本以文字提炼饮食精华、推动美食文化发展的书。饮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与社会文化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饮食文化也就成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当中一个丰富多彩的特殊环节。巴陵不断追寻美食,边体验品味、边思考感受,然后以文字提炼美食精华,撰写成一本本饮食书籍,为丰富饮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巴陵在此书的《后记》一文里说出了这本书出版的意义与价值:《食全酒美》所记录的各地美食,在于保存它们的特色和流传它们的制作方法,莫被时间所湮没,让后人遗憾和追忆。他寻觅美食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挖掘民间食材,寻找优良和健康的烹饪方法和技巧,深挖美食文化内涵,最终达到推广美食与文化,让挖掘发现的地方美食走向全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