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4年09月18日

民歌是生活的镜像

◎李钊

民歌就像生活的镜像,让我们用歌声淋漓尽致地展现生活,也可以在唱诵中触摸到生命本来的面目。《庶民之声——近现代民歌与社会文化嬗递》是一部近现代民歌研究著作,书中收录大量稀见的民间纯真率性之歌,深入挖掘歌声中或表现逸乐、恋爱、农耕等民俗生活的元素,或记录都市生活、新闻报道、抗战救灾等世相变迁的养分,勾勒近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

“观风俗,知薄厚”,民歌就像一部记录时代和生活的“百科全书”,唱出生态情态、民间智慧、历史文化和人间情感的生生不息。近现代民歌诞生于新旧时代交替之际,既传承延续了传统民歌的特色,又在形制、题材、内容等方面具有新的时代特点。虽然近现代民歌集所录的民歌,只记录了唱词,没有曲谱,可因表现百姓生活而存在的民歌,如同历史典籍一样,蕴含着诸多鲜活生动的社会景象。作为民国学人选民歌的范本,《北京小曲百种》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如书中收录的反映当时热门新闻事件的民歌,去除加工演绎、荒诞离奇的部分,仍可获取大量社会学者研究所需要的信息。作为用民间语言演唱的歌曲,民歌是方言的宝库,也是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相”,让听者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生活情感和地域风情,也可窥知近现代中国多苦多难的社会底色。即便是书中收录的体量巨大、内容庞杂的“烟花类”民歌,也蕴含着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悲惨命运和对人生际遇的控诉,引人体会到“民歌独有、文人创作难具备”的真切实感,而这种感受却又留给了生活一丝余地。受商业繁荣、人口聚集和流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民歌在近现代上海风行一时,各书局编辑印行多种民歌唱本,《新编时调》便为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种。所收录的民歌中不仅有新旧杂糅的都市情歌,光怪陆离的洋场景观,也有立场鲜明的新闻时政民歌,无一不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字字吐露的都是人民的心声,也是当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民歌”,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新旧交替的时代变革往往会赋予民歌新的主题,也使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多重加工和润色,生动记录和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北京和上海是近现代民歌传播接受的两大中心城市。作为北京民歌的典型性民歌文献,由刘半农、常惠编选而成的《北京小曲百种》,记录着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千姿百态,也反映出20世纪初期近世民谣搜集整理研究运动的兴起。扬州民歌是近现代民歌发展史上的重要段落,扬州因其处于水、路交通要道,民歌不仅保存、记录了近现代扬州的历史风貌和民情习俗,其主题曲牌、歌词等演变情形,也成为区域民歌与运河、长江民歌研究的理想案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迅速崛起为中国首屈一指的经济中心城市,城市的超常扩张、人口爆炸式增长和经济文化生活的千姿百态,使上海民歌呈现出强烈的新旧杂糅、南北融合、城乡共存的色彩,而时事新闻和时政题材民歌成为身处全新环境、内心缺乏安定的市民抚慰情绪、增长见闻的一剂良方。抗日战争时期,民歌作为特殊场景下宣传抗战最为便捷有效的工具,抗战民歌紧紧与时代配合,唱出对祖国最豪壮的挚爱,唤醒民众投身抗战的精神,成为不朽的“时代的纪念碑”。

民歌是生活的镜像,也是刻在生活丰碑上的音乐巨著。无论任何时代,民歌始终紧贴时代的脉搏,在生活的洪流中逐渐澄清滤除那些不重要的杂质,而保留最重要的部分,给身陷时代逆流的人以温暖和希望,给身处时代顺境的人以豁达和大度,以最美的姿态与时代共同唱响奋斗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