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一根根红色丝线,固定在特制的木板上,打结、对折、缠绕……手指翻飞间,一个个“中国结”“同心结”便编织完成。编织的技术学起来并不难,用了两个小时,张光分就顺利“结业”。
但万事开头难,回家直播把她难住了。因为课堂上学得一知半解,张光分花费了不少工夫,也没能找到直播入口。
好在,还有“私教”——在丹巴做义工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张燕。一周多的“私教课”,张燕手把手教会张光分直播流程,怕她记不住,还把各个步骤写在了纸上。
老师用心良苦,学生也勤勉努力。张光分已熟练掌握了直播流程,每天送完孙子后,准时开播。
每天雷打不动的两小时直播,也让张光分渐渐总结出了成为“网红孃孃”的几个技巧——
“要穿民族服装。”丹巴县是藏、汉、羌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区,作为一名嘉绒藏族,张光分学着在直播平台上展示艳丽的百褶裙、头帕和披毡等民族服饰,“大家都爱看这个。”
“直播时间最好是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找到了直播的最佳时间段,她还试着给用户“画起了像”,“看我直播的,大多数都是中年人,但下单的年轻人居多。”
“直播的时候,不能光干活不说话,要和大家互动。”本来性格内向的张光分变得健谈了,家乡的风土人情、身边的家长里短,都成了她和粉丝互动的话题。
“你看,我微信钱包里面已经有好几千了。”她乐呵呵地打开手机告诉记者,“给孙子发红包的钱,都是我自己挣的。”
在丹巴,像张光分这样的绣娘还有三四百人。工坊成立以来,为上千人次提供了培训,培养出了200余名中国结编织技师、100名乡村网络主播。
丹巴县委常委、副县长吴晨飞从金华市金东区来川挂职不到4个月,见证了“孃孃”们的巨大变化,“在张阿姨这样的‘优秀学员’带领下,现在大家都很乐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