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4年11月01日

文物诠释与人文抒发并茂的力作

◎闫亚文

20世纪70年代初到上世纪末,永州鹞子岭东北麓(今永州监狱一带)发掘了20余座战国墓和西汉墓,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铁器、琉璃器、陶器等随葬品,作家洋中鱼以此为研究中心并延伸至各个历史朝代的永州文物,潜心创作了《历史深处的记忆——永州馆藏文物随笔》。全书共有作品40篇,作者既归纳各种文物的形状、工艺和纹饰特色,又梳理文物演变历史、永州文化名人、古老传说和州府制度等知识,展示文物的魅力;又以深切的共情“复活历史文物深处那些沉睡的记忆”,体现出深厚的历史内蕴和文化情怀,从而显示出文物内蕴诠释和人文情怀抒发并茂的特色。

洋中鱼在书中像是一位古文物侦探,根据文物身上的线索探查其前世今生,同时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对文物的介绍丰富详尽,使作品极具考古趣味和知识色彩。书中每篇讲解一种文物,按照自战国至清的朝代顺序依次展开,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一两件文物,凸显了永州历史文化的久远悠长。《宋“永州官人”铭文陶窑具》就根据文物的线索步步追查,最后准确判断窑址的年代,“填补了湘南一代宋代陶器的空白”。《战国十二叶四山纹铜镜》着眼铜镜背面的竹叶纹和四山纹。竹叶纹仿佛映照着零陵的雅号——竹城;对山字纹的考察则延展到了图腾崇拜,古人认为山能兴云作雨,官方应该是出于敬畏,也产生了对名山的祭祀,作者还引用了《礼记》《史记》中封禅名山的记载来印证这种猜想,并指出汉代以后随着人们对山神信仰的淡薄,山字纹也随即消逝,于是,作者在介绍文物的同时也向读者完整地讲解了山字纹的历史沿革。《战国勾连云纹玉剑彘》讲解玉剑彘纹饰工艺,首先指出用阴刻技法雕琢的勾连云纹曲张有度、线条华美流畅,然后根据《汉书·地理志》和《淮南子》的记载,大胆猜测秦国大将王翦出征百越驻守九嶷山,他的某位部将从湘江抵达零陵并在此地作战,牺牲后安葬于此,于是留下这个胎记。这个猜测既符合玉剑彘的铸造年代,也符合其用途,并与史书记载相吻合,足见作者考证的严谨。

洋中鱼在书中还像一个博物馆的讲解员,既细致地为我们讲解文物,也在讲解过程中娓娓而谈地解析历史人物、品评历史事件。《新莽淡绿色琉璃猪》从憨厚老实的猪开始讲述新莽政权,虽然新莽王朝时间短暂得如昙花一现,但当时的官员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也是政权最后被推翻的原因,由此令人心生感慨。《清代铭文铜炮》讲述吴三桂的传奇人生。吴三桂从作战勇猛的少年将领到紧随大同总兵王朴仓皇出逃,由拒不投降满清到为爱妾投降,由割据一方到自立为“周”,直至反清复明和病亡,一生疑点众多。作者猜测他并非真心投降,然而往事不可追溯,正如静静陈列在博物馆的刻有“周五年”的大炮,深藏了众多秘密。作者也注重同一个时代相似文物的对比,从不同角度做出考究。鹞子岭出土四件西汉陶立俑,有拱手陶女立俑、执箱陶女立俑、捂手陶立俑和西汉拱手陶立俑。作者借此介绍了拱手礼的深刻含义,详细讲解了陶俑制作工序和古代殉葬制度的演变,传说见闻的引入更使行文别具生趣。

洋中鱼在书中还像一位多愁善感、悟道伤情的文人,尽力探索每一件文物出现的历史背景,幻想他们的使用场景,并由文物的重见光明感叹时代的变迁,流露出深深的共情。那些看似洋洋洒洒的文章往往只有两三百字的基础材料和几幅图片,洋中鱼以此为基础搜集资料、翻阅文献,敷衍成篇,在领悟的过程中他“独自阅读那些文献,有一种穿越时空跟古人对话的感觉。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兴趣越来越浓,常常沉湎其中,仿佛成了文物工作者,甚至忘了阅读的目的就是写作”。浓郁情思的融入,使得作品不再是馆藏文物的枯燥介绍,而是内容丰富深刻,讲解也细致入微、有趣有情,使古人的智慧、情味伴随着文物的形象一道跃然纸上。《宋代青釉瓜棱形瓷执壶》梳理了执壶的发展史及其产地之后,就根据执壶在宋元两代特别流行的文献记载,联想到宋代文人执壶注酒倒茶,进而悟出了其中深藏的禅意。

永州这片古老土地上种种价值连城的文物见证着永州的历史,本就是永州最珍贵的宝藏。洋中鱼的《历史深处的记忆——永州馆藏文物随笔》一书则用文字复活了这些文物,知识与情思俱佳地为读者揭开了文物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