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4年11月20日

苦难岁月中的温情与坚韧

◎管淑平

初识应爱卿老师,还是在年初时我的一位文学前辈潘玉毅老师组建的读书群。我们每天在群里探讨文字、写作或者读书。应老师德高望重,笔下的文字细腻如水,又是一名优秀的医生,这让我们不禁深感钦佩。

拿笔杆子的,虽说都有可能来自生活的各行各业,但医学专业——这个既辛苦又神圣、既琐碎又劳累,甚至有时还不会被人们理解,无疑是一门苦专业。医护人员是非常不容易的,每时每刻都在与时间赛跑,只为了能多挽救一个生命。当然,也有感到无助的时候,那就是面对用尽了所有力量,换来的却是一个失望的结果。因此,在他们的眼中,常常带着悲悯,心里带着柔软。

闲暇时,我们常在群里交流心得。应老师话语亲切,为人和蔼。我在群里年龄最小,又在外省,群里的老师都很包容我。我从群里或者潘老师的朋友圈中也读到过应老师的一些文章。《慈溪日报》和《慈溪作家》平台陆续推出应老师的文字《杜湖岸边》,知晓了她是在美丽的杜湖岸边长大的。以水为缘,择水而居,南方的诸多城市都会令我心生向往,尤其是吴越江南。江南男子多俊貌,文质彬彬;江南女子多婉约,知书达理。这就是人杰地灵的浙江,一方水土,一方人家。

得知应老师出书的消息,我们欣喜之余又很崇敬,纷纷表达祝贺。收到应老师赠送的文集时,是在离开家乡重庆赶到山东的夜晚。快递室的工作人员见我回来,将一本厚厚的书籍递给我,告知我已来了一段时日。我接过书,激动不已。于是,像追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一样,从傍晚读至深夜,仍然不愿离开。

《杜湖岸边》是一本散文集,分为“杜湖岸边”“那夜的雨”“母亲的嫁妆”“冬夜不再使你寒冷”“我在古镇的时光”“美食与生活”“爱上旗袍”七辑。书中文字细腻感人,不论是对故乡的深情、对父母的关爱,还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作者都能娓娓道来,生活里带着艰辛,文字却带着温馨。更为重要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护理生涯中,应老师还将她在病房中的一些经历和所见所闻也留了在字里行间,读到这些文章时,心头忽然沉甸甸的,感受到一种冲击与震撼,那是直面生命、死亡等重大的人生课题。书中也不乏一些趣味性的文章,从美食到着装,从读书写作到古镇游玩,春夏秋冬,养花种草……无数赏心乐事,都纷纷留在了书中。

这些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人对生活充满的热爱和期待。生活是不易的,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祖国处于变革时期,那一辈的人们都普遍比较辛苦,上有老下有小,而自己却只能以身体力薄,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只有从苦难中走来,才会深刻理解幸福有多来之不易。苦难太沉重,好多次读应老师的文章,读到哽咽,不得不中途停下,待心绪平复,又重拾书本。

在《杜湖岸边》一文中,作者乘公交车回老家,通过车站周围的变化,将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红凉亭的变迁、童家新村的兴起、石湫庙的重建,这些细节展现了故乡的日新月异,透露着作者对故乡变迁的感慨。在对儿时记忆的描绘时,无论是挑柴卖柴的艰辛,还是家庭联产责任制后生活的改善,作者都以生动的细节和真挚的感情将这些事情逐一呈现,尤其是描写到母亲的辛劳,肩部磨损形成“丰墩”,挑选衣服的耐心和细心,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激与心疼。

《那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一文,记录了住在特需病房里的小邹在生命最后阶段的点点滴滴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爱与关怀。小邹,年仅31岁,被诊断出肝癌晚期,面对这样的噩耗,他和家人选择了坚强与乐观地信任医护人员并积极配治疗。小邹的妻子,一个娇小而坚强的女子,不仅在丈夫生病期间给予无私照顾,同时又努力赚钱补贴家用。小邹的父母和弟弟,更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亲情的伟大,他们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希望小邹能舒适地度过最后的时光。小邹病情日益恶化,医护人员与小邹家人之间并未放弃他,而是温情互动,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住院的68天,小邹意识开始减退,家人决定带他回家。这一刻,医护人员和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显得尤为牢固。他们共同为小邹的离去做准备,尽管心中充满不舍与悲伤,但更多的是对小邹的祈祷和祝福。重新回到文章标题《那年冬天来得特别早》,忽然感受到一份重量和温情,也让我们读者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杜湖岸边》一书,还有着诸多的动人之处,读来无不令人感动。从应老师的朴质而艰辛、又充满温馨的文字中,我们也能够真切感受到她对生活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感激,对故土的眷念,对父母亲人的尊重,对患者的包容,对周围人的照顾。读着这些文字,心里温柔而充满力量,如冬日的暖阳,给人光亮,给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