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4年11月22日

佛风满山

——峨眉山散记

◎王晓阳

在我心目中,山是力量的象征,是男性的象征。山的名字也往往大气、阳刚,如泰山、华山、恒山、衡山等。

然而,峨眉山的山名却显得有些女性、柔美,素有“峨眉天下秀”之名。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亦曰蛾眉山,以其两山相对,如蛾眉然。”意思是峨眉山形象美女的眉毛。还有一种说法,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边,大渡河古称“涐水”,“湄”指水边,故称“涐湄山”,意思是涐水边上的山,山水相连相恋。作为山名,后来将形容美女眉毛形状的“蛾”和表示水名的“涐”变成了形容山形的“峨”,“湄”也变成“眉”了。

把一座山形比喻成美女的眉毛形状,可见人们想象力之丰富。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峨眉派,从掌门到弟子往往都是女性,想必金大侠也是把峨眉武术归为柔美一派的。但现实的情况似乎与之相反,有一次,我游峨眉时无意中参观了峨眉武术馆,看一众习武之人操练,动作快速勇猛,刚性十足,并非走以柔克刚的一路。

峨眉山的山名虽然听起来显得柔美,但山形山势却是十足的阳刚,十足的山的味道。峨眉山绵延千里,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属邛崃山余脉,东临岷江,北依青衣江,南眺大渡河,伟岸挺拔,尽享山川形胜,有“蜀山第一”之称。李白诗中所写“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用来形容峨眉山也是可以的。明代诗人梦观法师地在诗中直接写出了峨眉的山高路险:“峨眉高,高插天,百二十里云烟连,盘空鸟道千万折,奇峰朵朵开青莲。”

比起诗人的描述,凡是徒步爬过峨眉山的人更会有具体的感触。三十多年前,不到三十岁的我,相约几个朋友第一次徒步爬峨眉山。我们那时年少气盛,且从小在乡村山路上穿行,根本没有把几十公里长的峨眉上山之路放在眼里。然而,实际行走,才让我们第一次领略了什么叫爬大山,什么叫不能随便说大话。

我们早上从清音阁出发,选择的线路是:生态猴区——洪椿坪——九十九道拐——九老洞——洗象池—雷洞坪——金顶,全长接近50公里。尽管途中有猴子嬉戏,有奇秀山林,但在山路上的长途跋涉让我们备尝艰辛,越到后来越艰难,乃至没有多少心情看沿途的风景和寺庙。大约走了十五六个小时,最终爬上了金顶。但我们早已体力不支,即使住了一晚上,也似乎没有恢复过来。

由于天公不作美,整个金顶云雾缭绕,阴雨霏霏,日出是看不到的了。等到中午,我们见天气没有好转,看佛光无望,只好怏怏下山。虽然买了一根竹竿拐杖作支撑,下山也是十分艰难,最后竟然小腿生疼、打闪。走到半路,只好一人雇了一乘滑竿,把我们抬下山来。

下山之后,我们一行到乐山市区住了一晚上,准备第二天去瞻仰乐山大佛。没有想到大小腿更疼,根本无力爬上凌云山,只好作罢,站在江边凝望而已。回去也是过了大约一周之后,才慢慢恢复。此时,方知巍巍峨眉山的确是一座真正的大山。突然想起那天上山时碰到的一位常年往返山上山下的导游,他对当时信心满满的我们说:“峨眉山专治嘴硬的人。”

尽管爬山比较艰难,但峨眉山还是值得多次去的。因为峨眉山不只是一座山,它更是一个佛教圣地,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另外三座是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华山。从地理位置看,这四大佛教名山各在一方,似乎各有领域。五台山雄踞燕代,俯南坐北,是中国北方佛教重镇;普陀山占东海之滨,四面环海,为南天佛国;九华山坐于华中,是长江中下游的佛教圣地;峨眉山挺立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边缘,无疑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佛教圣地。

四大佛教圣地分别是几个不同菩萨的修行处所,也就是佛家所说的道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峨眉山则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普贤是佛教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印度转轮圣王的第八个儿子,曾经“证穷法界,久成正觉”。普贤坐骑为六牙白象,在寺院里,通常将他塑成骑白象的力士,居释迦牟尼右边,与居左边的文殊菩萨和释迦牟尼一起被尊称为“华严三圣”。

峨眉山之所以被视作普贤菩萨道场,除了一些传说外,最重要的依据则是《华严经》的记载。该经说:“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普贤),与其眷属三千人,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既有权威的说法,又加上昼有“佛光”、夜有“圣灯”,符合佛经中所说的“光明相”之义,峨眉山便成为汉传佛教信众崇仰的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也被称为光明山。

今年3月,我与妻子又一次来到峨眉山。此时,我们已是花甲之年,对峨眉山更多的是敬畏、膜拜。满眼见到的已不主要是山,而是满山的寺院,满山的佛风,那种一入山就能使人心地笃诚的“佛气”。

第一天,我们先到了大佛禅院。大佛禅院原名大佛寺,就在峨眉山市区东郊,是前往峨眉山祈福的第一站。走进殿内,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高高的山门、九进院落、十一重大殿无不显示出大佛禅院之“大”。在大悲殿,有一尊巨大的观世音菩萨铜像。据介绍,这尊铜像高12米,千手千眼,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听说后特意赐寺名“大佛寺”。不过,原有的铜像已被毁于1958年“大炼钢铁”之时,现在的观音像为后来重建,用乌木制作。

在大雄宝殿外面有一棵巨大的菩提树,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个早已听说的神奇树种,说它“神奇”是因为传说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成道。树下有一块石碑,刻记着它的来历:来自尼泊尔,树龄500年,某位成都居士供奉。我不禁想起那句著名的禅语:“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大佛禅院出来,我们前往报国寺、伏虎寺。报国寺是进入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顺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山门口有一亭,亭内悬挂一大钟,名叫“圣积寺铜钟”,原挂于峨眉山圣积寺,后圣积寺废,移至此处。钟高2.8米,直径2.4米,重12.5吨,有“巴蜀钟王”之称。钟体刻有《阿含经》经文、佛偈以及《洪钟疏》铭文。每当敲钟之时,钟声清越,远播数里,回荡于山林旷野之间,使人顿忘俗念。

出报国寺再往山里走,大约一公里处就是伏虎寺。伏虎寺是峨眉山最大寺庙之一,初名“神龙堂”,后因附近虎患,寺僧建尊胜经幢以镇压,更名“伏虎寺”;一说是因为此处山形似虎而得名。这里有中国铜塔之最——华严塔,有全峨眉山最大的罗汉堂。华严塔高5.8米,共14层,塔身铸有4700余尊小佛像,塔体镌刻《华严经》。该塔一次铸造完成,塔身没有任何拼接痕迹,是伏虎寺的镇寺之宝。罗汉堂高大雄伟,恢宏庄严,殿内供奉着500尊阿罗汉,均按照佛教传统塑造,造像生动,流光溢彩,佛教氛围浓郁。

到了峨眉山,当然还得去金顶。

第二天,我们没有直接徒步攀爬峨眉山,而是先开车到“零公里”(地名),把车停好之后,再坐景区的大巴车到雷洞坪。到了雷洞坪,还需要步行一段大约两公里的路到接引殿,才能坐缆车到达金顶。

彼时还在早春时节,半山以上不时可看见一片一片的积雪。我们行走的有些路段也还积有冰雪,踩上去嘎嘎作响,雪水湿漉漉的,似乎要浸到鞋子里面来。我们小心翼翼,走一步,停一步,踩稳后再走下一步,以免滑倒。

中间有个地方有猴子出没,游人也在此观看、逗戏。有位带旅游团上山的导游告诉游客们,看猴子一定要小心,不要故意去激怒和招惹猴子,否则会被猴子抢去手中的东西。此时,有一名男子手里拿着装水果的盒子,大摇大摆,边吃边走,恰好被一个猴子瞧见。只见它飞快地扑过来,将男子水果抢翻在地,飞快地吃起散落在地下的水果,对众多游客的惊愕全然不顾。

坐完缆车,也还没有直接达到金顶,还要走上一段夹杂着冰雪的山路才能达到,真的是如王安石所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大约中午十二点,我们到达峨眉山顶峰——金顶。

金顶又称金殿,是华藏寺其中一殿,所处位置最高。华藏寺始建于东汉,当时称普光殿,后改名为光相寺。明代在殿后最高处营建普贤殿,由于用黄铜掺金建成,在丽日晴空下,金光闪烁,熠熠生辉,俗称金殿,此山峰称金顶。

同许多寺庙一样,华藏寺也是屡毁屡建。最近的一次重修完成于2005年,不仅修复了华藏寺各庙宇,还在金殿前修建了十方普贤圣像。此像高达48米,金碧辉煌,号称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其体量之磅礴,实有俯视众生的气势,让人叹为观止,成为峨眉山最大的视觉焦点,给来此的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们不辞辛苦登临金顶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拜谒普贤菩萨;二是观看峨眉绝顶四大自然奇观之一——佛光。所谓“佛光”实际上是一种自然景观,是太阳反射作用的结果,跟雨后晴空中出现的彩虹一样,但人们喜欢称之为“佛光”。遗憾的是,我们这次也没有见到佛光,那天的金顶仍然是云雾缭绕,不见阳光。不过,云雾中的金顶又是另一番景象,虽不见那万丈霞光,但闻阵阵梵音,青松翠柏间,天地朦胧一片,更觉佛气之重之深。

下得山来,已是傍晚。遥望峨眉山,居然看见一轮明月挂在山间,天虽然越来越暗,月却越来越亮。不禁想起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短短二十八个字,极尽思乡思友之情。“峨眉山月”是全诗的诗眼、诗境,是李白的一个精神符号,也是中国永恒的艺术形象、经典的美学象征。这应该是歌咏峨眉山最好的诗,也是李白对家乡这座名山最大的贡献!

我想,“峨眉山月”何尝不是峨眉山的另一绝世美景!能看到美轮美奂的“峨眉山月”,对没有看到金顶佛光的我们而言,也算是一种补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