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椿霞
穿着打扮
缠头、束腰、打绑腿是鱼通男子装扮的一大特点,康定人形象地将这种装扮称之为“三道箍”。鱼通女子装扮虽与男子有较大差异,但其搭绣花头帕、束花腰带和绣花围腰、打白色绑腿等之俗,与男子的三道箍也较为相似。
缠头
缠头是鱼通人的标志性特色,吴吉远在《鱼通土司及其衙门考略》一文中指出,鱼通人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受吐蕃文化影响不大,“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被周围藏族视为异族,称其为‘鱼通’,藏语意为‘缠头的人’……”虽然我们认为“鱼通”一词是汉语对藏语“恶汤”的音译,“恶汤”又是藏语对鱼通话“贵羌”一词的音译,三者属于同一个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应用。但我们也注意到不同民族、不同语言赋予“鱼通”一词的含义是不相同的。使用藏语的族群根据鱼通人服饰文化上最直观、最典型的特征,将其界定为“缠头的人”,这表明在其他使用藏语的族群看来,缠头是鱼通人与其他藏族族群的一个显著区别,是鱼通人的标志性特征。
缠头是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服饰习俗。羌族男女缠白色、黑色头帕;彝族男子缠黑色头帕;白族男子缠白色或蓝色头帕;哈尼族男子缠黑色或白色头帕;傣族男子缠白色或青色头帕;佤族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帕;拉祜族男子缠黑色头帕,女子或缠黑色头帕或搭缀有线穗的各色头巾;景颇族青年男子缠白色头帕,中老年缠黑色头帕;布朗族妇女缠黑帕或白帕;德昂族男子缠黑帕或白帕,帕子缠好后两边缀各色绒球;侗族男子缠青布或蓝布头帕;水族男子缠青布头帕;仡佬族男女都缠蓝色或黑色头帕。生活在四川的汉族也依然有用青布或白布缠头的习俗。这些民族大多与古代的“西南夷”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应为古代“西南夷”民族的共同特征。
鱼通人的缠头之俗与上述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目前尚不能作出明确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一,鱼通人缠头历史十分悠久。我们曾在鱼通人的历史中谈到,“鱼通”一词是汉语对藏语“恶汤”一词的音译,意为“缠头的人”,而“鱼通”一词至少在元代就已出现在汉文史籍中,因此鱼通缠头之俗由来已久。第二,缠头之俗虽然在西南各民族普遍存在,但在藏族中极为少见,是鱼通人所特有的习俗,也正因为如此,在藏语中才把鱼通人称之为“缠头的人”。
鱼通男子头帕有两大特点:第一,皆用青布制作,头帕通体黑色。第二,喜欢长帕。历史上鱼通头帕长达3丈,长度远远超过许多民族,因而有“大盘头”之说;“大盘头”显得非常英武,但帕太长,缠头时较为麻烦,且帕型较大、较重,不方便劳动。因而,近些年来帕的长度有大幅缩减,仅1.2丈长,缠在头上的帕型也小了许多。
头帕是鱼通男子服饰的标配,是“三道箍”装扮中的第一道“箍”。男子缠头有一定的讲究,缠得不好,既影响美观,也易松散。一般是以头帕的一端为起点,由里向外绕头缠绕。缠头时,起点的一端要事先预留一小段不缠,然后再沿顺时针方向一圈一圈紧紧缠在头上,每圈相互缠绕、挤压,直至缠完为止。缠完后,将预留的一小段系在已缠好的头帕上,对头帕起固定作用,防止头帕松散、脱落。
鱼通妇女的头部装饰与男子不同,一律使用绣花头帕,并系彩色头绳固定。
鱼通人称头帕为“哒哒帕”,是鱼通妇女的标配。鱼通头帕为黑色长方形绣花帕,布料分“棉布头帕”和“平绒头帕”两种。头帕长6尺,宽1.5尺,折成两折、三折后搭于头顶,与前额齐,既能遮阴,又能避寒,四季皆宜。热天女子会将头帕往前遮,以避免阳光的照射;冬天头帕又能很好地起到头部保暖的作用,既美观又实用。
头帕最前端用五色线锁边,图案成塔子状,犹如一串高低起伏的琴键,灵动自然,鱼通人称之为“锯子口”。在“锯子口”之上则搭配有一行由六瓣或八瓣花朵组成的绣花图案。
传统绣帕花色较单一、素朴,一般只在绣帕前端锁以花边。现代绣帕花样繁多,色彩缤纷,除了前端的花样之外,在整个正面的绣帕上绣以牡丹、芙蓉、菊花、飞鸟、蝴蝶等寓意美好的自然物象,花样图案皆来自大自然、来自生活,绣工精美,栩栩如生。绣帕色彩搭配通常是黑底上配以红、黄、绿、蓝等色调,色彩协调醒目,底色暗花色亮,花红柳绿、飞鸟虫鱼、相得益彰,搭配得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美感。
鱼通女子头帕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年轻女子的帕形较短,脑后部分只至颈部;中年老人的帕形较长,超过颈部,至肩部以下。鱼通头帕的刺绣、构图、花样等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少女头帕除前端绣花外,后部也有大面积绣花,色彩鲜艳、造型热烈、图案生动活泼,尽显青春之朝气活力。中年女子则头帕前端绣彩色丝线锁边和刺绣少许花样,后端不绣,给人一种素朴端庄之美。老妇人头帕皆以彩色丝线锁边为主,整个绣帕除了彩色锁边之外,其它皆为本色(黑色),给予人沉稳慈祥之美。
大渡河上游丹巴、金川、小金等地的嘉绒藏族女子都有戴头帕的习俗。鱼通女子头帕与嘉绒藏族女子头帕的原材料、制作方式、帕型基本相同,差异不大。嘉绒藏族女子少女头帕以彩线刺绣鲜艳花朵于帕子中间和四角,并在四角或前两端吊彩线、束五色彩边;少妇头帕只在四角绣角花,多为缠枝式,有五色彩边但不吊彩线,而老妇头帕只束五色彩边。鱼通女子头帕后两角不绣花,也不吊彩线,与嘉绒藏族头帕相比,更显简洁、古朴。
头绳是鱼通女子用来固定头帕的工具,也是鱼通女子的头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鱼通女子的头绳一般为两束,每束长约1米,用30多根红色或黑色或彩色的毛线、丝绒线混合扎成。梳辫时,将黑色、红色或彩色的丝绒线编织在辫子里,然后将辫子和头绳盘于头帕之上,既端庄又很好地固定了绣花头帕。盘发时将有头绳的两个辫子先交叉,然后一个辫子顺时针、一个辫子反时针交叉缠绕头帕,一束压另一束,循环至最后固定,这样既美观又大方有型。鱼通少女多扎独辫,但婚后皆改为双辫。
鱼通女子更喜爱毛线的头绳。她们认为毛线更利于缠绕,不易滑落;而丝线头绳不易固定,容易滑落,不方便生产劳作。鱼通年轻女子皆爱彩色的头绳,而中老年妇女更喜欢单色红色或黑色的头绳,但在节日时,都喜红色和鲜艳的头绳,表达节日的喜庆和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