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4年12月05日

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

巴塘县以“1+5”工作法全力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图为巴塘县夏邛镇“桃源地巫”集中安置区。

◎县“三房治理”办 地巫镇 文/图

巴塘县地巫镇甲雪、坝伙两村旧址位于巴塘县最南端,是全县条件最恶劣、资源最匮乏、交通最偏远的2个行政村。县委、县政府坚持“拔穷根、挪穷窝”,整合多方资源资金,将两村119户595人整体搬迁安置到县城。但如何破解搬迁群众融合难的问题,成为该县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随着,“三房治理”工作的推进,巴塘县积极探索“1+5”工作法,不断推动搬迁群众由农民向市民转变,探索出深化基层治理的新路子。

坚持党建引领破解难点

探索联合党支部统筹抓+“三房治理”委员会具体抓+县级联系领导、县级联系单位、驻村工作队、网格员、志愿者等N支队伍整合的“1+1+N”工作模式,依托村级综治中心,挂牌成立“三房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统筹抓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同时,将“三房治理”工作经费纳入村级公务经费之中,着力破解村级层面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的难点问题。

建强工作体系治理痛点

立足新村实际,坚持以房屋为基点,以村组为轴心,建立完善“县乡村户房”五级服务管理组织体系,深化县联系单位深度合作,创新“支部联建、干部联谊、治安联防、矛盾联调、群众联管”五大措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座谈协商解决问题,做到定期交流、信息互通、共管共治,不断夯实乡村治理的基层基础。

热情高效服务疏通堵点

深化“以房服务”疏通堵点,利用“三房治理”微信平台,紧盯群众需求、回应群众关切,健全群众诉求“吹哨、报到、办结、评价”全过程工作机制,纵深推进“五服进房活动”。通过房主提出诉求,联房员、联房长逐级办理上报,县综治中心根据需要“派单”,部门、乡镇及时办结,县级督导员跟踪问效,并将群众满意度评价作为衡量标准,实现逐级有人管、有人办,全链条搭建由“房”到县的服务架构体系,让科技赋能民生、机制保障服务,真正架起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创新治理模式突破难点

坚决履行好“以房守底”责任,依托村级综治中心阵地,深化“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逐步推广“家门口”的调解室。持续推动“雪亮工程”补点扩面,保持在线率达100%,实现房前房后监控无“死角”、无“盲区”。整合“一村一辅警”“一村一法律顾问”及网格员、党员、各类应急力量,建强“以房守底”队伍,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问题不激化、矛盾不上交”,实现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做实富民增收解决焦点

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建成全州第一个分布式村级光伏电站,实现每户每年增收1200元;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就业,指导组建全县第一家劳务公司,吸纳35名群众从事家政服务;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实现50余名群众自主在县内超市、酒店就业,每人每月工资达3000元;38名群众应聘半专业打火队、环卫工人,25名群众被吸纳为县级公益性岗位;整合村级产业资金,打造4户藏式民宿,实现盈利6万余元,不断推动搬迁群众从“农民”向“市民”转变,增收方式由“一产”向“三产”转型,管理方式由“单一治理”向“五治融合”转变。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意识形态等重点工作,以“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为载体,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年针对助人为乐、孝老爱亲、见义勇为等5个方面进行评选,在村级活动室张榜公示,激励群众在爱国感恩、民族团结等方面创先争优。积极打造爱心超市,实行积分兑换机制,将学法守法、民族团结、精神文明等方面纳入村规民约、纳入考评范围,定期由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入户考评、发放积分、兑换物资,不断推动搬迁新村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群众革除陋习、践行新风,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