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杨 谢臣仁 文/图
捻绒成线,引线成布,机杼声中,一匹氆氇精美呈现。
在德格县麦宿镇新地村的娜叶仓编织工坊,60岁的占珠在一台老式织布机前,用先辈流传下来的技艺,将一根根牦牛绒线编织成布料。46年来,占珠就在织布机前,把时光拢在一起,为自己的人生和岁月穿梭引线。
作为家族中的第十一代传人,亦是甘孜州州级藏族牛毛绒编织技艺传承人,占珠投入自己的热爱,不慢待每一分钟,用岁月的经纬“编织”人生。
数十年如一日,只是不辜负时间、只为不辜负生活。
唯有不辜负,方能归初心。
壹 手艺 在一匹氆氇里编织祖先记忆
雪域之舟,珍贵牛绒。
在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有藏民族和牦牛这样关系紧密,吃的是牦牛肉、喝的是牦牛奶、烧的是牦牛粪,穿的是牦牛绒衣、住的是牦牛帐篷,运输耕地也靠牦牛……可以说“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民族”。牦牛在藏民族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是藏族人民的生活伙伴,与藏民族一样有着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牦牛绒,一种高级的天然纺织原料,被称为织物中的“软黄金”。
牦牛对于栖息地有极高的要求,只生存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牦牛绒是一种极为稀有的天然纤维原料,从牦牛身上自然脱落,每年只有6月到8月才有一次采绒机会。成年牦牛一年绒产量不超过300克,而能作为编织原料的精梳牦牛绒更是仅占总量的10%左右。加之牦牛资源稀缺,因此牦牛绒成为珍贵的纺织原料。
牦牛绒独特的结构赋予它优异的自然属性。牦牛绒纤维中的髓质层呈现竹节状结构,有利于蓄积空气,因此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牦牛绒纤维单丝强度高于山羊绒1.5倍,使得牦牛绒制品韧性佳、耐磨损,穿着时也不易起球。
占珠家的房名颇具传奇。二百多年前,占珠家一名叫然(音译)的祖先到牧场上放牧,回家时随手折了根树枝当拐杖。回家后,然把拐杖顺手插在围栏上,没想到这根拐杖居然奇迹般地生根发芽,没用几年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于是,占珠家的房名就改为娜叶。
娜叶家族中的女性以精湛的牦牛绒编织技艺而著称,她们利用牦牛绒、羊绒等物编织出优质的氆氇等纺织品,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同时,她们也是麦宿地区少有能够完整编织牦牛绒或羊绒的手工艺人,且技艺精湛,在以往常用编织品向头人或者土司抵税。
娜叶家有着二百多年的牦牛绒编织历史,但占珠认为不止二百多年的历史,这十一代只是有记录的而已,因为在然之前,祖辈就是靠编织牦牛绒为生的手工艺人。
学习牦牛绒编织技艺,成为一名编织手艺人,一直是占珠的梦想。14岁那年,占珠梦想成真,正式拜母亲和姨妈为师,开始学习编织技艺。
兴趣加上天赋,占珠很快便掌握这门技艺。在她灵巧的双手中,一片片牦牛绒捻成一根根均匀的细线,一根根牦牛绒线像变魔术一样,变成整块布料,然后又变成衣服穿在身上。
在占珠心中,一匹看似寻常的氆氇,却凝结着祖先的悠久历史;这一代代人薪火相传的手艺,更代表着一种生命的寄托。对于占珠来说,牦牛绒编织技艺近乎于一种图腾崇拜,让祖辈的记忆印刻在血脉中。
贰 守艺 『不能让手艺断在我的手中』
一匹氆氇蕴含着自然适物的能量。既粗犷淳朴,又细腻如丝。虽由人造,却返璞归真。
可织就这样一匹氆氇是枯燥而漫长的,需要像占珠一样一生只专注一件事。
文化不高的占珠不懂高深的大道理,但她用自己的技艺之路告诉大家,世上万事,本无捷径,需要的只是用心而已。
可不是谁都能像占珠一样,一生专一技做一事。在这样的多元世界,年轻人有许多光怪陆离的娱乐方式,肯钻研传统手艺的少之又少。
传承不易,传播亦难。就像很多传统手艺正在陆续沉寂于历史舞台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没人愿意购买款式较少且价钱较为昂贵的牦牛绒衣服。由于几乎没有收入,占珠不得不暂时放弃这一技艺。
古往今来,有哪一门民间手艺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呢?一声叹息中,占珠有些失落,但总有火种埋在温热的灰烬里,随时都会雀跃蓬勃。她心有不甘:“我很爱这门技艺,对这门技艺有着很深的感情,不能让这门手艺断在我的手中。”
在这份执念的坚持下,2005年,占珠四处筹集资金,重新将牦牛绒编织家庭小作坊建立起来。她清楚地记得,在小作坊建立起来的前夜,天降大雪,她站在作坊的窗前,窗外细响,是落雪的声音。雪花干爽、结实,坠地后竟然弹跳。一股冷气从窗子的隙缝里透进来,有些微凉,可她却感觉到心里热气腾腾,一股热气从血脉向上,像蚯蚓一样爬上去。
然而,如预期一样,仍然几乎没有销量,不仅挣不回本钱,连请人剪牦牛绒、编织等工钱都支付不起,最多时作坊欠了2万余元。
小作坊的生存状况是艰难的,犹如晚霞与夜色拉锯,一边碎裂,一边修补。尽管艰难,但占珠仍然坚持,占珠不愿牦牛绒编织技艺在自己手中消失,因为她知道,如果这门手艺消失了,将要伴随着它们一起失传的还有祖先的记忆。
正在山穷水尽之际,德格县政府伸出了温暖之手。“好在政府支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政策资金的补贴下,让我们缓了过来。”政府的扶持让占珠和牦牛绒编织迎来柳暗花明。
有了政府的支持,占珠的牦牛绒编织家庭小作坊又支撑下来。占珠向村里的妇女伸出“诚邀之手”。这些妇女中很多人一生都未走出过大山,像占珠一样,没啥文化,但她们与占珠有着共同点:愿意去做事,愿意专注去做一件事。
占珠将自己所知技术全部倾囊传授给她们。在放牛、做家务和带孩子的间隙,这些妇女们到工坊工作。占珠能每天给她们100元以上的收入。目前工坊已经培养出四名甘孜州州级非遗传承人。“谢谢你支持麦宿妇女艺人!”在每件非遗产品的商标背面,扎西曲错都会用中英文手写这句话,是发自肺腑的感谢。
手艺,一生只做一件事。占珠坚信,这古老的、美妙的技艺,只要有心,就一定会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叁『售』艺 在创新中走向广阔世界
扎西曲错是占珠的小女儿,她与母亲占珠一样,自小就喜欢牦牛绒编织技艺。占珠从扎西曲错身上,看到年轻时的自己,但不同的是,占珠不善言谈,而扎西曲错眼光看得长远,且口齿伶俐。于是,占珠将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扎西曲错的身上。
高中毕业后,扎西曲错到尼泊尔College大学学习商业管理专业。“家里只会做产品,不会做营销。父母希望我能在大学里增长眼界,能为牦牛绒编织产品拓宽销路,让这门技艺能够传承下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扎西曲错说。
2017年,从大学毕业后,扎西曲错返回麦宿,担任营销师和设计师,在她的建议下,减少如氆氇藏袍等大宗牦牛绒编织产品,转而设计各类牦牛绒编织的挎包、围巾、腰带、手链等生活用品。由大转小、由传统转为现代,销售逐渐有了起色,让占珠和扎西曲错看到了未来和希望。“现在市场发展很快,我们制作出来的手工艺产品也要创新,这样才跟得上时代。”扎西曲错说。
2019年,扎西曲错有幸参加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少数民族文化时尚创意提升人才培养”项目,通过40天的集训课程,近4个月的实践创作,她设计的4件作品登上了2020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TOGETHER”主题专场,展示了藏族传统手工编织创新设计应用,以现代时尚的语境表达了少数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娜叶仓编织工坊最显眼的地方,挂着2020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TOGETHER“主题专场上模特的巨幅照片,模特身着扎西曲错制作的牦牛绒编织品,“非遗+时尚”在这里得到了极大地展示。“这次的机会很难得,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亮相,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文化,了解藏族牦牛绒编织技艺。”将民族文化与时尚元素同时点缀在时装上对于她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让扎西曲错对牦牛绒编织技艺有了全新认识。
返回麦宿后,扎西曲错设计了娜叶仓编织工坊全新的商标,商标是一个纺锤的图案,因为只有在康巴地区的牦牛绒编织才会使用这一工具。同时,她开始重新设计和改进牦牛绒编织的挎包,并尝试做桌垫、茶杯垫、电脑包、手机包、纸巾盒等。
产品做出来了,销售是最大的难题。扎西曲错又尝试在小红书上宣传自己的作品,并引来品牌“山下有松”关注,与之合作生产挎包带和装饰品,上海SHAPDAA品牌也与娜叶仓编织工坊有着深度合作。2023年,娜叶仓编织工坊与云南香格里拉松赞林酒店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定制工坊制作的氆氇包,用于赠送给VIP用户的礼品。
扎西曲错的各种奇思妙想,在与占珠的共同努力下,变成各种既时尚又有实用性的产品。2020年,娜叶仓编织工坊已经有了2万元盈利,2023年一年更是达到15万元盈利。
工坊有了收入,可以维持工坊运转,不仅能够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也能带动更多当地妇女就业增收,母女俩十分高兴。2023年,通过县上组织,扎西曲错到上海参加展览,当地市民对牦牛绒编织的产品十分感兴趣,都在感叹这门技艺太珍贵了,希望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哪怕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占珠都未曾放弃这门技艺,正是占珠靠着工匠艺人的信仰,守护着千年的过往,才会有崭新的未来。
守护斑驳的岁月,漫步时光回廊。在作为手艺人、守艺人、售艺人的占珠心中,从高原美人的衣香鬓影,到都市盛会的T台,一件氆氇,见过了外面的繁华,风尚去又回,不变的是对手艺的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