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背景
2022年7月27日 原告张三(化名)与被告李四(化名)达成口头协议,原告张三承包被告李四位于刀许村的板房修建,总价37640元,原告于2021年11月20日预付款18000元,并承诺12月份完工付款,但被告李四一直拖欠工程款。直到2022年6月份付款3000元,2023年4月份付款3000元,剩下13640元被告一直拖欠未付,原告张三多次催讨无果。
2024年2月,原告向巴塘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一起总款项仅为三万多元的板房修建项目,原告却迟迟拿不到全部工程款,面对原告的催讨,被告每次“挤牙膏”般付款3000元,而后一年多来一直躲避支付剩余的一万多元,电话不接,消失于茫茫人海。看巴塘县人民法院老法官苹英如何让剑拔弩张的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艰难寻人 意外频出
这件案子分配到了有经验的老法官苹英手里,她准备向被告李四(化名)送达前期法律文书时,却发现被告李四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或打不通,这让前期文书的送达陷入僵局。
在收案的第三天,原告张三(化名)找到苹英说:“这一年,被告李四一直躲避债务,不肯接电话,1万多块钱硬是拖着。我也不想麻烦法官你啊,但真是没法了,法官你一定帮帮我”。了解具体情况后,苹英问原告:“那你知道李四的居住地是哪儿吗?或者他常去哪些地方。”原告说:“他一般都在刀许村。”
考虑到被告一直不肯接电话,苹英决定前往海拔4000米的刀许村找被告。苹英今年已住院2次,身体本就欠佳,在前往刀许村的路上,她再次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驾驶员和书记员都连声劝她回去,等过段时间天气暖和了再来找李四。可是苹英硬是忍住身体的不适,边吸氧边说:“我没事,还能坚持。原告张三急着用这笔钱,眼看马上就到了,我们不能半途而废,今天一定要找到李四。”好不容易到了李四家门口,发现其家大门紧闭。苹英四处询问李四的邻居,得到的只是含糊不清的描述。顶着身体的剧烈不适,坚持到达目的地却无功而返,苹英别提有多懊恼了。
然而苹英并没有放弃寻找被告李四,她联络当地熟人和村“两委”等,向他们打听被告李四的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10天后,苹英接到一个电话,说看到被告李四在刀许村家里。历经一番辛苦波折,达到时却又是人去楼空。这次苹英一行前往当地乡政府,请乡党委、政府协助找人,最终找到了被告李四。
用心调解 定分止争
见到寻找了多日的李四,苹英没有责备他,而是耐心地与他促膝长谈,劝说他一味地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并深入了解了李四的想法及争议的焦点。最终,被告李四同意到法院进行调解。
在调解室里,双方当事人起初满脸怒容,互不相让。原告指责被告拖欠货款,影响了生意资金周转;被告坚称原告提供的货物有瑕疵,给自己带来了损失。
苹英深知该案想要成功调解,必须先让双方情绪降温。于是她娴熟运用“背对背”调解法,先耐心倾听他们的抱怨及不易,查看相关证据,梳理争议焦点,然后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让原告理解被告的困境,也让被告明白原告的具体困境。经过入情入理的调解沟通,双方紧绷的情绪逐渐舒缓,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看到他们握手言和,苹英如释重负,开心地笑了。
苹英常说:“民事案件不只是对法律条文的套用,更是对人性和情感的洞察,在法与情之间寻找平衡,是法官永恒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