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俊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变革。1982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并推广落实,宗教活动得到了逐步恢复。此后,藏传佛教开始在内地弘法,佛教信众和佛文化爱好者逐渐增加。同时,中国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佛教信众开始供奉、收藏、欣赏唐卡。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唐卡艺术作为优秀民间文化的代表得到了大力宣传和扶持。唐卡热逐渐兴起,传统唐卡需求量大增、润格水涨船高;各地涌现许多传承人工作室、唐卡学校和唐卡画院,画廊和艺术机构也大量出现。唐卡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革新,不仅画风画技而是整个唐卡行业的系统巨变。
一、非遗保护项目和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选是根据传统唐卡画派发展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情况,在不同地域评选不同画派的传承人。2008年“藏族唐卡”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并根据非遗申报规则分别评选出了国家、省、地区、市级传承人。到目前为止,唐卡画派作为非遗项目的确立,代表了政府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尊重,而传承人的评选,则是政府对唐卡艺人水平的认定和奖掖;电视、电台、报章杂志、网络媒体的报道逐渐增多,使得传统唐卡和传承人被人民深入地认可和接受。
嘎玛德勒老人是昌都嘎孜派的第10代传承人,他不仅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还被西藏自治区授予“唐卡艺术大师”荣誉称号。老人是传统“嘎雪”画风的坚守者,他有着扎实的传统功底,他还撰写出版了《佛像底线祖传技法》。 如今已是88岁高龄的他仍每天坚持画画。他按照传统方式收徒,不仅免费传艺还要管学生吃住,目的就是想弘扬唐卡艺术,也让贫苦的孩子学会技艺以此脱贫,多年来已收徒达600余人。其中青年画家嘎玛斯加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非遗保护项目和传承人的评选扶持,使得唐卡画家群体变得更为追求技艺的纯熟精湛,还出现个人绘画风格的创新。甘孜州的拉孟画师有很高的绘画天赋,他有着嘎玛嘎孜画派的传承,又大胆学习、借鉴连环画的写实线描,引入到《格萨尔王》等历史传记类唐卡的创作中。在刻画人物面部时注意表情和结构的表达,在构思动态时遵循传统又大胆地夸张,人物生动鲜活,新画法和传统画风得到统一。使得拉孟获得极高的赞誉,被评为“嘎玛嘎孜画派”国家级传承人。
二、唐卡工作室与公司
传统的唐卡传习方式是师徒制,一般都是徒弟到老师家学习几年,亦画亦农的慢节奏学习生活。如今,唐卡传承方式逐渐转变,出现了唐卡工作室和唐卡学校。
唐卡工作室的理念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工坊Studio相近。工作室集合了学习传承、协作完成、展示宣传、定制销售等许多功能。传统唐卡是需要画家付出大量时间来进行绘制工作,这正好和工作室模式所契合。唐卡工作室由一位或几位传承人为灵魂人物,身边围绕许多助手和学生。传承人有自己的品牌效应,能接各种唐卡订单,并由传承人主导创作构思,由学员参与绘制。既在实践中完成了教学,又完成了客户订单。学员是否交学费?学员是否领酬劳?每个工作室根据自身情况和学员画技水平来制定。
工作室其实就是传统师徒制的升级版本,一般都在城里或内地大城市,从商业上讲也更靠近市场,同时也就脱离了传统师徒制的“小农属性”。而随着每个工作室的学员增多,与之配套的设施和服务也大量增加。一个完整的工作室需要配备:传承人、教师、厨师、管理员等,硬件设施需要画室、寝室、食堂、厨房、接待展示中心。有的学校还会挂靠公立学校,以便在学生毕业时获得教育部门认可的毕业证明。2010年成立的“利众唐卡文化艺术中心”就是由勉唐派传承人恩珠筹建的,工作室主要致力于勉唐画派传承人培养和唐卡创作、销售。中心位于都江堰市,现有传承人和教师共7人、已毕业学员超过270人。许多优秀学员被多家唐卡机构聘用。该中心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同时也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
由于“传承人工作室”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加之很多工作室有照顾贫困学生的举措,带有Social Enterprise(社会企业)的运作属性,因而受到佛教信仰人群的认可。于是各地传承人的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挂牌成立,仅四川就有:成都拉孟绘画艺术交流中心、松潘象藏艺术学校、吉祥林唐卡工作室……等十几家。
大多数工作室是在工商系统以传承人为核心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而公司则是在工商系统注册的商业实体。相较而言,公司的财产责任是有限责任,并且公司在经营方面比个体户方便。所以在全藏区兴起许许多多的唐卡公司。比如:玉树市般若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乡城县百藏坊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