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4年12月20日

三陈故里访英贤

◎彭家河

“长岭越三千,桃李艳艳映重霄。看陈祠晴云、宝殿飞檐、三洞夜月、漱玉秋风,快赏旱桥天成,乐听马跑泉音,休忘却,逍遥拜老君,佛岩览祥光,尽将大桥八景收眼底;峥嵘逾万纪,杨柳飘飘接天际。溯省华安民、尧叟击寇、佐公修史、咨保长安,欣颂谯周匡国,惊观朝柱扬威,须长叹,永维战朝鲜,志士还古韵,会当新井七杰注心间。”

悬挂在南部县大桥镇三陈祠的这副长联,让每个品读的来者不得不为大桥的地灵人杰所折服。联中所指“八景”,是大桥古镇的八处名胜, “七杰”便是这方沃土曾经养育的精英。三陈祠还有一联曰:“新井市中存八景,桂花桥上访三元。”“三元”便是指唐朝新井令陈翔后裔陈省华的三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南部人称其为“陈氏三状元”。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新井县建址于今南部县大桥场东侧。唐末,陈翔任新井县令。北宋初年,陈省华三子相继中进士,尧叟、尧咨中状元,尧叟、尧佐相继为宰相,尧咨为节度使, “新井三陈”一时闻名天下。虽然时过境迁,但在水泥浇筑的楼房和道路的周围,仍能搜寻到不少有关陈氏父子的遗迹,还能听到流传多年的佳话。

大桥镇离南部县城七十余公里,在大桥镇后的金鱼山上,三陈祠安然坐落。三陈祠上下两层,粉墙红瓦,飞檐翘角。一楼大厅里矗立着陈氏三兄弟的塑像,三兄弟或文或武,巍然站立在家乡的山岭上,守望着这一方灵秀山水。在雕塑两边,放着几块从场镇附近挖掘出的古碑。其中一块是“唐新井令陈公讳翔府君之神道”碑,石碑已经断裂,不见题款。有一块是“出兄弟状元宰相瑞笋处”石碑,可以清楚辨认出是清光绪十七年知南部县事黄崐的题字。还有一块是“宋三陈先生读书处”石碑,为清光绪十六年知保宁府王樹汉的题字。为了保护好这几块石碑,大桥陈氏后裔费了不少心血,筹资修建了三陈祠,并把这些文物移入宗祠。

三陈祠东北有一个小山湾叫书岩湾。那里竹木茂盛,清幽绝俗。山湾内有一长三十八米、深三米、高四米左右的一个呈弯月形的天然岩洞,叫漱玉岩,是陈氏三兄弟早年读书的地方。仰头还可以看出“漱玉岩”几个大字刻在岩洞顶上。洞顶还有不少突出的小石孔,相传为陈氏兄弟效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勤学苦读留下的痕迹。漱玉洞内的石壁上,还刻写着不少文人墨客来访时留下的诗句,其中还能清晰地辨认出一首眉山诗人的作品。

离漱玉洞不远处有瑞笋湾,因三石笋而得名。《陈氏族谱》载:“先祖下葬时,天降鸿雨七日,地生瑞笋三根,兄弟将相迭出。”“瑞笋”就是如竹笋状的石头,质青坚硬,中笋高达两米,略呈方形,左右圆而略低,可惜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清道光年间南部县令李澍有诗曰:“新井县中石笋生,联床风雨读书声。峙来鼎足无双品,占尽鳌头第一名。此日迹留西水曲,当时纸贵洛阳城。春风得意马蹄速,仍是陈家难兄弟。”

陈氏三兄弟先后获得功名,世人景仰,其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一天他正在家中练箭,遇一卖油翁,他们各自大显身手,于是便有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千古名篇《卖油翁》,同时“熟能生巧”的道理便与这个成语一样,万世流传。在大桥镇南侧,有一座十余米的石墩平桥,为陈母“杖坠金鱼”处。《南部县志》 载:“金鱼桥在县西九十里,宋尧咨守荆南归,母冯氏问尧咨:‘汝典郡,有何异政?’答云:‘过客已见善射。’母怒曰:‘不能以孝报国,一夫之技,岂父训哉。’击以杖,坠所佩金鱼,故名。”陈母严格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

大桥镇东南五十米处原有一座三块巨石砌成的桥,桥中刻龙,扬首奋须,故称“龙桥”,可惜也已损毁。桥旁有口凿于整石上的古井,口小腹广,水清味甘,大旱不竭。传说陈母冯氏在汴京思念家乡的水,尧叟以驿马驰送,故名“思乡井”。现思乡井还在镇政府大院内。

“三陈”虽然功名显达,但与眉山“三苏”相比,还是鲜为人知。“三陈”生活的年代早于“三苏”,其功名、官职也远远超过“三苏”。同时,他们也都勤政爱民,苏轼治理西湖,留有“苏堤”,陈尧佐治理钱塘、卫河、汾河,留有“陈公堤”。究其原因,“三苏”美名因有文章传世,正如三苏祠一联所说:“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在“三陈”风范影响下,大桥名人辈出,清代名将鲜于朝柱、“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王永维”、美国波士顿学院纳米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任志锋等一代代后生脱颖而出,传承着川北深厚的文化和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