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杜静 胡敏 刘婕 杨琦
深冬时节,记者走进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镜头下的山河,银装素裹。
从近万米高空俯瞰,会发现大渡河等五条河以丹巴县城为中心,形成“漩涡状旋钮构造”。县城为“花心”,山脉做“花瓣”,丹巴如“梅花”绽放。
站在县城中心眺望:远处,是丹巴人世代仰望的墨尔多山,也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脚下,是大渡河的起点,横断山脉间的几条河流在此汇聚。
巍峨的墨尔多山与奔涌的大渡河,孕育了丹巴美,养育了丹巴人。
“丹巴儿女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之以恒发展文旅产业,如今,全县70%以上的群众因旅游产业受益。”丹巴县委书记黄杰说,丹巴5万人口,创造出44亿元旅游综合收入,通过文旅产业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不负山河的使命感,走出了一条兴县富民的康庄大道。
山与河的福泽
“丹巴境内的五条河,串联起丹巴各具特色的美。”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李钊,曾于2016年在丹巴县文旅广新局挂职副局长,挂职结束后,他仍时常组织专家到丹巴对民宿经营者等进行专业培训。
“放眼世界,丹巴美景绝无仅有,去了就忘不了。”说到此处,李钊就着一张白纸,熟练地勾勒出牦牛河、革什扎河、大金川河、小金川河,以及由它们汇合而成的大渡河的轮廓,并如数家珍般介绍着沿河美景:“比如,最受游客欢迎的甲居藏寨、中路藏寨和梭坡古碉群位于大小金川河下游,《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时,将‘丹巴藏寨’列为首位,赞其‘构成一幅绝妙的山寨画卷’。”
溯河之源,可知来处。
望山而行,可明去向。
生活在大渡河流域、仰望着墨尔多山的丹巴人,比谁都更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1年,法国SPOT卫星拍下丹巴县地形图,丹巴的“梅花”状地貌惊艳世界。20多年来,丹巴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前提下,深化“河谷蔬菜、半山粮果、高山畜药”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去年,丹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每年,当丹巴“美人脆”苹果成熟时,各地客商就会奔赴丹巴,选果、验质、付定金,处处可见丰收的景象。
“今年,‘美人脆’产量超200万斤,产值超1200万元。”丹巴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新丽研究了一辈子果蔬种植,她说:“丹巴县有大量海拔2200米~2500米的山地,光照时间长、降雨少、温差大、生态好,是难得的苹果优产区,‘美人脆’糖度高、果味浓、口感脆、果形美、耐储藏,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丹巴现有以‘美人脆’为主导的种植基地38个,覆盖10个乡镇40余个村。”丹巴县农牧农村科技局产业股股长陈斌介绍,丹巴已建成特色产业基地2.74万亩,“美人脆”苹果、丹巴羌活等特色农产品知名度持续提升。
绿水青山不仅长出了“金果子”,还让百姓过上了“甜日子”。
2022年以来,全县接待游客量分别为301万、394.7万、400万人次。“来丹巴旅游的‘流量’变成了经济的‘增量’。”黄杰表示,丹巴推行“春赏花、夏纳凉、秋选美、冬沐阳”全域全季旅游营销模式,获评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四川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同时,多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先后投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档升级。
山河之力,塑造了山河美。山河之美,又福泽了丹巴人。
人与城的共美
“遇到变故时,我儿子才9岁。如今,村里让我当护林员,既能顾家又有补贴。儿子也长大了,在工作了,日子越来越好。”记者坐在丹巴县巴底镇沈洛村“全国最美家庭”孟江的家里,听她细数过往。19年前,孟江的丈夫因事故瘫痪在床后,婆婆又突发脑溢血瘫痪,公公也身患重病、行动不便,她带着年幼的孩子撑起一个家。
孟江身材高挑、五官立体,是典型的“丹巴美人”,常年操劳让她脸上有了岁月的痕迹,但豁达的笑容又展示着她内心的坚韧。沈洛村党支部书记阿布补充说,“孟江的公婆都在八九十岁高龄去世,丈夫瘫痪多年也没患褥疮,被村民传为美谈。”
孟江,是丹巴美人之一。丹巴美人,是丹巴的灵魂。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