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18 中共甘孜州委机关报·甘孜日报社出版凝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25年01月10日

以文学为笔绘就儿童心中生态之蓝

读《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生态内涵》有感

◎杨维松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作家略萨曾说:“身为作家,介入公众事务是一种义务。”所谓介入公众事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作家要有责任担当,即不能仅仅为果腹之粮而碌碌此生,应于物质温饱之上,精神当有所向,胸怀当有所负,灵魂亦当有所求。如此,方不负岁月长歌,不辜生命华章。

作家,作为社会的良心与文化的使者,应当洞察时代痛点,用笔触唤醒公众意识,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念,展现深切的社会担当。

在当今这个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生态文学作为一种关注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学形式,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儿童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生态意识培养至关重要。当然,这种责任感不仅限于环境领域,更扩展至广泛的社会议题,要求作家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用文字的力量激荡人心,促进行动。其中,蕾切尔·卡森女士就用《寂静的春天》,为我们敲响生态危机的警钟。这不仅是对环境保护的呼唤,更是对当代作家肩负责任的深刻提示。

文学评论家马忠先生,亦是如此。他认为,生态文学即以文字担当,践行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文学评论家肩负着引导公众审美,弘扬优秀文化的责任,其角色不仅是艺术的品鉴者,更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生态平衡的守望者,应通过创作引发社会反思,承载塑造时代精神风貌的崇高使命。

他的新著《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生态内涵》深入剖析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和价值观念。他指出,儿童文学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儿童,更是肩负着教育和引导儿童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任。在生态方面,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鲜明的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孩子们传递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信息。

书中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的梳理与分析,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生态主题的多样呈现。从对大自然的诗意描绘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探讨,从动物角色的生动刻画到对生态危机的隐忧警示,这些作品以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将生态意识的种子播撒在幼小的心灵中。孩子们在阅读中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进而萌生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这种对自然之美的呈现,不仅仅是文学性的表达,更是一种生态教育的启蒙,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应当珍惜和保护它。

从文学形式与生态内涵来看,儿童文学中的生态内涵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今时代,孩子们被各种电子产品包围,与自然的接触逐渐减少,容易患上“自然缺失症”。而蕴含生态内涵的儿童文学作品,恰如一阵清风,为孩子们带来自然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孩子们能够建立起与自然的情感联系,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同理心。当他们读到动物们在恶劣环境下艰难求生的故事时,会为动物的命运担忧,从而懂得关爱生命;当他们领略到大自然的四季更替和生生不息时,会更加珍惜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美好。这种生态意识的培养,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未来面对环境问题时的道德基石和行动指南。

从宏观社会文化视角审视,儿童文学中的生态内涵也有着深远的价值。它是传承民族生态智慧的重要载体,许多作品中蕴含着古老的农耕文化、渔猎文化中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让传统文化在儿童心中扎根。同时,它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注,是时代精神在儿童文学领域的投射。这些作品引导着社会舆论,激发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一个孩子从小就接受生态教育的社会中,未来的公民将更有可能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推动整个社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回顾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生态文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许多优秀的作家创作了大量具有生态内涵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和欢迎。然而,当下儿童文学在生态内涵的发展之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作品陷入同质化、娱乐化的泥沼,一味追求惊险刺激情节与流行元素堆砌,忽视了生态教育这一深沉而持久的价值内核,使得儿童文学的精神滋养功能大打折扣。同时,在传播推广环节,优秀的生态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未能获得足够的展示平台与宣传资源,被淹没在海量的出版物中,难以精准触达目标受众,限制了其教育与启迪功能的充分发挥。

为了更好地发挥儿童文学的生态教育功能,马忠先生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生态内涵》一书中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考察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中自觉的生态意识与童年精神生态的面貌,以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中那些能够从儿童本性和生命特征出发,关心全球化进程中童年精神生态与地球生态之间的关系,表现儿童整体性的自然观、生命观、价值观的作品为探取生态意识的典型对象,进行梳理与解读,传达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对儿童与自然的关系、生命在自然规律的探索,以及对其中所呈现的生存状态、简约、环保的生活理念和儿童“自然感性”生活回归等关系的生态思考。

诚然,要真正实现生态文学从儿童抓起,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作家们应坚守文学初心,深入自然、体验生活,挖掘生态题材的深度与广度,以精美的文字、深刻的内涵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生态文明儿童文学作品;出版界要增强文化责任感,建立科学的作品筛选机制,加大对优秀作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途径,让优质作品走进校园、社区和家庭;教育机构也应积极将生态文明儿童文学纳入教育体系,组织阅读活动、开展主题教学,引导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孩子的阅读过程,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合力为儿童的生态文明启蒙教育搭建稳固的桥梁,让儿童文学真正成为播撒生态文明种子的肥沃土壤,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地球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