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中学 赵子慧
无论寒风多么凛冽,冰雪如何寒冷,只要太阳依旧升起,春天就一定会到来。
川西高原,二郎山麓,大渡河畔,“英雄名城,红色泸定”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其间。在这片热土上,汉、藏、彝、羌等各族儿女共同生活、共同奋斗,编织着民族团结的绚丽画卷。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一瞬间,群山震动,尘土飞扬,家园变为废墟,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和绝望。然而山穷水尽时,人间真情显。一道道目光凝聚期盼、一颗颗心灵默默祈祷、一支支救援队伍集结进发,这是重逢,也是初见。
地震发生后,“橄榄绿”“藏青蓝”“消防橙”“天使白”“志愿红”闻令而动,逆行出征。震后仅6分钟,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调集成都、德阳等7支消防队伍向灾区挺进;震后15分钟,六支抢险救援队多线突进重灾区;震后40分钟,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先遣队”出发;震后4小时40分,第一批重伤员转运定点医院接受治疗;震后5小时30分,震中磨西镇临时安置点点亮了灾区的“第一盏灯”……一抹抹逆行的身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彰显了人性的美好与伟大。
“快,到房屋坍塌的街道去!”“快,到灾情严重的乡镇去!”“快,到失去联系的孤村去!”“快,到一切需要救助的地方去!”路断桥毁、滚石不断,挡不住“无疆大爱、快速反应”的火速驰援。甘孜特警突击救援队第一时间抵达灾区,在海螺沟一坍塌处,战士们徒手刨土,从断壁残垣间救出一名名被困群众;面对汹涌的急流,雅江县消防救援大队队长张国胜带着战士就地取材,现场砍树,搭建起了一座简易的木桥。三根树干、几条绳索、一个担架、两个消防员,成为托起重伤员的“生命通道”。“汶川哥哥”来了,得妥镇湾东村一个临时码头,张自立正怀抱一名婴儿,当年汶川大地震的被救者,如今的他也成了别人眼中的希望。绝壁开路、身体搭桥、绳索为梯、凌空飞渡,搜救从未停止。新时期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在地震灾区上演。
搬运物资、清点装车、加油祈福,青年志愿者丁真珍珠每天都在关注着抗震救灾的进展。“我是青年志愿者,抗震救灾,我就该在第一线!”甘孜各地的人们,纷纷穿上红马甲、戴上红袖章勇敢逆行,他们或冲锋在前或温情守护,或多方奔走或献血捐物,微光虽渺、万丈成炬。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56个民族的心灵相通,守望相助,团结和睦。
在各路抗震救援队伍离开的那天,泸定群众自发送别,道路两侧,人们挥舞着国旗,为车队挂上祝福的哈达,人们把自家的土鸡蛋、野核桃等不断塞往车辆中,十里的路程救援车队足足开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一路走来,从来不是依靠一个人、一份力量、一个民族,而是56个民族共同托起穹顶的太阳,
山河同春,民族同心。在这场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中,各族人民携手并肩,展现了民族团结的生命力。这份团结之情,如同奔流的江河,滋养着各族儿女,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指导教师:泸定中学教师 陈佳佳)